投資組合Q&A:全方位入息基金
檢視基金在衰退風險迫在眉睫及金融狀況收緊下的部署。
可持續與傳統基建知多少
2022年7月 (2分鐘閱讀)
重要事項
摩根可持續基建基金
1. 本基金主要(至少70%)投資於具備有利條件推動促進可持續及包容性經濟所須基建發展,同時不會對任何環境或社會目標造成重大損害並遵循良好管治實踐的環球股票證券(包括上市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從而獲得回報。
2. 本基金須承受投資、股票、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可持續投資、基建公司、其投資策略(包括集中於單一主題及/或附屬主題;附屬主題及不斷變化的市場趨勢;運用大數據研究及人工智能技術)、集中、新興市場、小型公司、貨幣、衍生工具及類別貨幣的相關風險。
3. 當基金所得之收入並不足夠支付基金宣佈之分派時,經理人有權可酌情決定該分派可能由資本(包括實現與未實現資本收益)撥款支付。投資者應注意,從資本撥款支付分派即代表從投資者原先投資基金之款額或該項原先投資應佔的任何資本增值退回或提取部分金額。基金作出任何分派均可能導致每單位資產淨值即時下跌。此外,正分派收益並不表示總投資的正回報。
4. 投資者可能須承受重大損失。
5. 投資者不應單憑本文件作出投資決定。
顯示更多
內容摘要:
我們分享對可持續及傳統基建的看法,以及推動可持續發展所衍生的一籃子機遇1。
傳統觀念中的基建
當提到基建時,投資者一般會聯想到電力網絡、鐵路及電訊塔等。基建可以說是一系列基礎設施及所需的資產以支持家庭、企業以及社會的日常運作。
以舊有的方式投資基建變得越來越富挑戰性,因為一些基建項目可能會為生態帶來顧慮,或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加上人口結構變化及城鎮化加速,帶來非一般的挑戰。
因此我們認為,與可持續投資目標和趨勢一致的基建企業存在機遇,例如一些能提升環境韌性、社會基建和聯繫性的企業。
我們如何結合基建與可持續性2
僅供參考,根據本文件製作時之市況,以展述宏觀趨勢及投資團隊目前之看法,該資訊不應被理解為任何要約、研究或投資建議。
隨著環球轉型至低碳經濟,包括燃氣基建在內的傳統基建,其商業模式的吸引力在風險與回報層面相對較低。
反觀,我們相信致力建立可持續及共融經濟的基建公司,正展現獨特的機遇。面對大趨勢所衍生的挑戰,這類公司相信已準備就緒以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例如,作為脫碳的核心,電氣化可刺激相關資產如電力網絡的發展。
此外,我們尋求在創新基建領域中把握增長機遇,利用新科技打造更可持續的未來。例如,電動汽車充電站及電池儲存,均是有力推動電氣化的基建框架之一。
環境韌性
氣候變遷讓外界更能意議到,要將世界轉化成更宜居之地,為從事再生能源、電氣化及潔淨用水的基建公司帶來機遇。
電力基建
電力網絡
水利基建
水利網絡公司
水利處理公司
可再生能源基建
風能、太陽能及水力發電基建發展商
社會建設
人口變化為部分社會基建帶來需求,讓醫療基建、社會住屋及教育基建綻放機遇。
醫療基建
健康護理設施
安老院舍營運商
社會住屋及教育基建
提供可負擔房屋的公司
學生宿舍服務營運商
提升聯繫性
此外,發展大城市需要提升科技,以助改善聯繫性、推動更環保的運輸模式,並改善城市中的物流。
數碼基建
數據儲存公司
電訊塔營運商
交通基建
可持續鐵路公司
可持續物流
可持續倉儲服務供應商
可持續運輸公司
僅供參考,根據本文件製作時之市況,該資訊不應被理解為任何投資建議。估計、預測及其他前瞻性陳述皆基於目前看法及預期,可能或不可能實現。
僅供說明之用,並只用作表示可能發生之情況。由於估計、預測或其他前瞻性陳述的固有不確定性及風險,實際情況、結果或表現可能與已反映或預期 情況出現重大分別。
投資涉及風險。僅供說明的宏觀趨勢,可能或不可能實現。投資者應在投資前先徵詢專業顧問的意見。請參閱基金銷售文件所載詳情,了解其投資目標。基金經理尋求達致上述目標,並不保證該目標將會達到。
分散投資並不保證投資回報,且不會消除損失之風險。
1. 僅供參考,根據本文件製作時之市況,可隨時變動。投資產品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投資組合的實際配置視乎個別投資者情況及市場狀況而定。投 資組合的風險管理程序包括致力監察及管理風險,但這並不意味低風險。
2. 資料來源:摩根大通私人銀行《Worried about inflation? A new breed of real assets may be right for you》(28.05.2022)。
投資涉及風險。投資產品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過往表現並非當前及未來業績的可靠指標。請參閱銷售文件所載詳情,包括風險因素。投資者應在投資前先徵詢專業顧問的意見。投資產品與定期存款並非類同,亦不適合作出比較。上述僅為本文件製作時之意見及觀點,可隨時變動,該資訊不應被視作或理解為任何投資建議。估計、假設及預測僅供說明之用,可能或不可能實現。本文件未經證監會審閱,由摩根基金(亞洲)有限公司刊發。
檢視基金在衰退風險迫在眉睫及金融狀況收緊下的部署。
在環球經濟放緩及中國重啟經濟下,撮要地分享我們的亞洲收益資產策略。
我們藉此分享中國經濟重啟對亞洲股市的影響,以及推動區內長線增長的主要趨勢。
數碼教育塑造更方便的學習體驗,帶動嶄新增長機遇。
我們以靈活方法部署於固定收益市場。
收益投資除可捕捉投資機遇外,多元化的收益資產所創造的現金流亦可管理波幅。
在中國經濟重啟下,我們分享利好中國股票的重要主題。
我們會分享推動東協股票綻放機遇的重要投資主題。
我們深信亞洲派息股能展現豐碩機遇。
我們會分享如何在艱難時刻捕捉固定收益機遇。
不少政府債券孳息率已經有所上升,令它們有更多空間抵禦加息的影響。這個「空間」究竟有多大?
在目前的市況下,波幅持續高企,收益投資仍然至關重要。
我們相信在債券市場中,能找到兼顧質素與收益的機遇。
我們分享如何匯報氣候投資相關的風險及機遇。
我們分享對中國股票中,三大短期焦點行業的看法。
我們分享2022年下半年對中國股票的展望和主要投資主題。
科技變革改變了診症方式──不論「望、聞、問、切」也因科技而變革,都產生了龐大市場機遇。
了解可持續基建如何帶動元宇宙和電動汽的發展。
新舊經濟交融,東協機遇蓄勢待發。
我們與您分享城市化下如何帶動基建投資機遇。
我們與您分享五個有關氣候變遷的全球趨勢,以及其投資啟示。
自動駕駛汽車發展迅速,產生嶄新的投資機遇。
智慧城市運用數碼及傳訊創新科技,帶來嶄新經濟增長機遇。
亞洲不只是一個增長故事。了解亞洲股息如何再度成為焦點。
市況變幻莫測,我們與您並肩應對,分途力爭收益。
我們與您分享在整體投資組合中對可持續投資的看法。
加息在即,我們與您分享我們的收益部署。
跨越不同地區、資產類別及行業,建構分散多元的收益投資組合。
環球健康護理需求與日俱增,綻放增長機遇。
跨越傳統債券範疇,發掘潛在證券化資產機遇。
利率低企、通脹迫近,發掘中國收益潛力。
除了政府債券或企業債券,固定收益也包括非傳統固定收益範疇。
證券化市場在過去十年再次獲得重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