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投資 你最該關注這件事
2020年4月
本篇摩根想讓你知道的是
- 歷經第一季的震盪後,全球資產明顯下修,但仍需觀察估值是否已反映企業獲利。
- 全球經濟放緩已無可避免,建議善用多元化資產做好風險管理。
- 第二季資產配置以降低波動為第一優先,短期偏好公債、投資等級債等高評級複合債,中長期可留意布局股票。
新冠疫情在全球擴散,讓不少國家的經濟按下「暫停鍵」,美國聯準會也啓動史上最大一波的量化寬鬆(QE),各國政府也陸續跟進積極做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第二季投資到底該注意什麼事? 請看以下摩根資產管理亞太首席市場策略師許長泰(Tai Hui)和摩根投信環球市場策略師林雅慧的最新觀點。
怎麼看待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新冠疫情來勢洶洶,對各國行政運作和經濟形成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全球有184個國家推出管制措施,也有愈來愈多的服務業企業開始放無薪假和裁員,導致民間消費出現急凍,也引發全球景氣衰退疑慮。
為抵消這波疫情對實體經濟帶來的負面衝擊,各國政府齊發力,分別透過緊急預算、企業紓困、優惠貸款、降稅減費等政策來振興經濟。全球央行第一季不論降息次數、幅度均為史上罕見,其中聯準會於3月份就降息150個基點,更啟動無限量QE購債,推出規模比2008年更大的寬鬆貨幣措施,甚至額外加碼挹注流動性至投資等級企業債、商業本票市場等措施,此外,歐洲央行、日銀亦加碼QE,澳洲等央行更首次加入QE行列。
身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美國,三月緊急連降六碼,將基準利率降至0%~0.25%區間,此外,聯準會還重啟購債計畫,承諾無上限的量化寬鬆(QE),直接購買美國公債與機構MBS,以緩減短線流動性短缺的擔憂。儘管央行政策無法直接對抗疫情,但卻能透過壓低利率之外,也同步挹注金融體系流動性,防止資金斷鏈現象,讓企業能有較充裕流動性度過難關。
除貨幣政策,美國政府也策劃一系列財政刺激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史上規模最大的2.2兆美元的紓困方案「 CARES Act 」,為美國家庭、勞工和企業提供必要的救助。
由於2.2兆美元佔美國去年GDP的比重約一成,政策力度之大在已開發國家中相當罕見。相較之下,中國目前的財政赤字僅約GDP的3.59%,顯示美國以外國家在財政政策上還有相當大的操作空間,目前多國抗疫紓困規模約佔GDP比重3%-5%,未來皆有可能再進一步加大財政刺激的支援力度。但無論如何,相關救市措施都需要時間去醞釀才得以發揮效果。
市場是否過度反應了?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不但導致全球經濟出現技術性衰退,油價的崩跌更大幅鬆動資本市場的信心,並引劇烈的波動反應。過往經驗顯示,經濟衰退的週期短則2到3季,長則4到5季,但此波衰退期的長短,關鍵在於疫情控制與否,以及全球在疫情趨穩而陸續解封後,是否還會出現二次感染而定。
歷經第一季的調整後,全球資產的估值都下修不少。舉例而言,美股過往兩年本益比多處於15年區間的頂端,但現階段已落在15年的均值左右;但是,企業獲利是否已充分反應衰退風險,也替估值面增添了可能失真的風險。
受疫情影響,目前全球經濟增長已遭全面下修,市場預期上半年可能陷入技術性衰退,下半年的反彈空間則視各國端出的經濟振興政策效應能否有效傳導至實體經濟,建議可留意後續就業數據變化。
儘管市場也同步下修今年企業獲利預估,主要降幅仍集中在上半年,但若景氣可以在下半年出現回溫,企業獲利可望也將同步受到提振,市場預期這波回升將延續至2021年,因此反而上修明年的獲利展望,目前預估明年全球企業獲利將來到11.4%。
另就評價面來看,不少資產目前價格在回落修正一波之後,其實不算貴,倘若以買進後能持有1-3年的角度來看,當前正是中長線布局的時機,惟在消息與政策拉扯下,短線波動難平,投資人得承受得住資產價格震盪幅度加大的考驗,建議想進場的投資人宜謹慎以對,亦或將眼光放遠,採分批進場或定期定額投資的方式來參與。
能源市場的前景? 化危機為轉機?
疫情升溫導致全球經濟動能下滑,加上各國紛紛祭出旅遊禁令,引起全球需求驟降和油價大跌。OPEC成員國原本提出石油擴大減產計畫,但遭俄羅斯反對,進而引發一連串的油價大戰。雖然市場衝擊破史OPEC+積極討論減產,但受地緣政治影響,石油價格戰短期不易立即結束;但沙、俄兩國的財政收入又極度依賴石油,預期未來3到6個月內OPEC+達成協議機會仍高。
但無論協議的結果為何,油價最終的表現仍將視疫情控制與全球經濟復甦的程度而定。由於亞洲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需求地區,其中又以中國的需求量最大,後續可以觀察海外疫情是否會在中國造成二度傳播、第二季中國復工的狀況和經濟能否穩定回溫,作為判斷能源需求回升的觀察指標。
國際油價走跌,通常意謂輸入性通膨降低,並將促進實質利率提升。在亞洲國家中除了馬來西亞之外,其餘均為原油淨進口國,因此國際油價下滑有利於改善亞洲各國的貿易收支與經常帳赤字,特別是燃油佔CPI比重較高、且實施油價補貼的印度及印尼。此外,油價下滑亦有利於亞洲企業獲利表現。油價走跌將降低能源和原物料成本,有助於提升企業淨利,進而支持亞股動能。
投資人的恐慌情緒見底了嗎?
在過去短短幾個月內,投資人見證了金融史上最大的幾場驚奇,美股可以在在短短幾天之從牛市跌入熊市,再於短短幾天內從熊市漲到牛市,可見在全球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投資人的情緒起伏,都會直接反映在短期股市的漲跌幅上。不過,無論投資人的恐慌情緒是否見底,歷史數據可以告訴我們一些有趣的觀察。
首先,回顧美國標普指數從1926年至今牛、熊兩市的狀況,可發現牛市持續期間平均長達57個月,每一波牛市的平均報酬達169%;反觀熊市平均的持續期間僅25個月,每一波熊市的平均跌幅約45%。可見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市場其實是漲多跌少。
其次,回顧1995年至今美國標普指數與資金流向的資料,可發現共同基金與ETF的動態,與市場實際走勢幾乎都呈現反比;也就是說,這些共同基金與ETF的投資人,無論是買進還是賣出,都會因為過度關注市場訊息而犯下追高殺低的錯誤。因此,建議投資人現階段不妨尋求專業投資意見,善用多元化資產配置來做好風險管理,並透過持續紀律投資,伺機尋求潛在投資機會。
第二季的股票與債券該如何配置?
全球經濟未來3-5個月快速放緩已無可避免,從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超乎想像、赴港遊客年減9成以上可看出端倪,但未來封城措施會持續多久,疫情的控制及二次感染風險皆宜納入考量。此外,各國政府及央行已盡其所能推出財政及貨幣刺激,但未來若疫情延長,央行是否仍有支撐經濟的做法?再加上全球各國一連串大規模的刺激措施,已讓之後的財政赤字佔GDP比重持續攀升,以美國為例,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就可能由4到5%擴增至10%以上,無形中也增添日後舉債的風險。
換言之,由於變來變數仍多,所以第二季的資產配置,還是要以降低資產波動為第一優先。在疫情仍在擴散之際,短期仍宜謹慎因應市場及景氣不確定,偏好政府公債、投資等級債等高評級複合債,中長期尋找收益下,可留意股票的長期布局。
在股票部分,美股現階段的本益比已落在15年的均值左右,但這樣的估值是否合理,未來仍需要看企業獲利而定;但好消息是,美股過去3到4次的熊市約維持1到2年左右,但牛市確能歷時約3到5年,因此,若為能承受未來3-6個月波動的長期投資者,可逐步留意美股及亞股。
尤其亞洲高息股的股利政策發放限制比歐美小,而中國A股的走勢與其他亞洲股市偏離,具有分散風險的效果。而在產業部分,第二季相對偏好科技與醫療保健等產業。
在債券部分,儘管今年第一季一度因流動性吃緊而下跌,但在美國聯準會積極做多下,這一隱憂以逐步緩解。此外,就算在恐慌期間,投資人可能以為現金才是最好的資產,但回顧2000年及2008年兩次的市場修正期,共歷時49個月的空頭期間當中,有高達27個月是債券勝過股票及現金,至於現金為王的時間,也只有短短8個月。尤其在目前聯準會等主要央行積極挹注流動性的情況下,政府公債更可扮演避風港角色。
在投資上,建議短期以政府債、投資等級債為主,由於新興市場債等信用債利差已明顯擴大,當市場逐步恢復正常時,可承受較高風險的投資人也可留意其收益吸引力;至於高收益債受油價走勢與違約率等因素影響,在投資上更應仰賴主動管理。若能採取環球多重債券收益的策略,因為廣納各類型債券,在享受相對高的收益的同時,又能承擔較少的波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