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組合Q&A:全方位入息基金
檢視基金在衰退風險迫在眉睫及金融狀況收緊下的部署。
內容摘要:
隨著中國重啟經濟,偏低估值及利好增長的政策取態,或有助在岸股票綻放機遇1。
要在中國市場發掘長期增長機遇,積極管理至關重要。我們認為科技、消費及可再生能源是中國與新冠疫情共存的關鍵主題所在1。
…正如……
…中國經濟已經重啟,結束超過三年的防疫限制。
過去一年,資產價格受累貨幣政策迅速收緊及經濟活動放緩而大幅下挫。 這重大的政策轉變或可帶來一些正面作用。
為中國股票重新注入動力
在抗疫政策調整期過後,由於民眾需求被壓抑多時,加上數以萬億元計的人民幣儲蓄2,中國國內的經濟活動可望加快復甦。這些儲蓄一旦被釋放,料可支持本土消費、企業盈利,以及盈利能力的前景 2。
如下圖所示,中國股票目前的估值看來相對偏低,再加上政策取態轉為有利於經濟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復甦,可望為中國股市前景帶來正面影響。
估值偏低及中國經濟重啟料可成為經濟復甦的催化劑
資料來源:彭博,FactSet,MSCI,摩根資產管理。數據截至31.12.2022。意見、估計、預測、推算及有關金融市場趨勢的前瞻性陳述建基於本文件製作時之市況及看法,且可隨時變動而不發出事先通知,可能或不可能實現。過往表現並非當前或未來業績的可靠指標。指數不包括費用或營運開支,且不可作實際投資。
.
捕捉中國長線增長機遇
如要發掘中國具持久性的投資機遇,需要借助強大的基礎研究,以及由下而上的嚴格選股方法。雖然中國股市既廣闊且流動性強,但缺乏效率及定價異常等問題仍然存在,實地考察對切實了解中國股市動態及企業非常重要。歸根究柢,今年中國經濟將經歷重大的政策轉變及宏觀變化,積極管理是應對這些因素的關鍵。
分散歐美市場風險
中國股票也可為投資組合帶來潛在的多元分散效用。相對於中國經濟的規模及重要性,環球投資者對中國在岸股市的投資仍然不足。
從過往的經驗所見,由於中國的經濟及政策週期相對獨特,在岸股市與成熟市場的相關性偏低。例如,即使成熟市場央行因通脹持續高企而收緊政策取態,但是中國的政策利率仍相對較高,通脹亦處於可控水平,為當局推出進一步刺激措施提供不少空間。因此,在歐美的經濟下行風險迫在眉睫之際,中國在岸股票展現多元分散的優勢4。
此外,中國對歐美等主要出口市場的依賴程度降低。如下圖所示,MSCI中國指數的收入來源大部分來自本土市場,反映成熟地區所面臨的經濟負面因素對其影響較低。
收入由本土推動,中國股票可助分散歐美市場風險
資料來源:FactSet,MSCI,摩根資產管理。反映截至31.12.2022的最新數據。過往表現並非當前或未來業績的可靠指標。指數不包括費用或營運開支,且不可作實際投資。
主要長線主題綻放機遇
經濟重啟可望為中國長期結構性增長機遇提供週期性動力,例如科技、消費及碳中和等主題1。我們認為成本結構精簡及定價能力強的企業,有力在經濟重啟下脫穎而出。
1. 消費
中國重啟所帶來的經濟反彈,很可能主要由消費而非投資所帶動4。 這種反彈或會集中於旅遊、零售等對消費敏感的行業。隨著中產階級日益富裕及不斷擴大,將會繼續利好「消費升級」這趨勢,而某些領域的行業整合或有助帶來複合增長。
強勁的健康護理支出及投資將會繼續推動醫療設備及結構外包等領域,合約研究機構及合約製造機構將可望受惠。
2. 科技
軟件行業繼續順應數碼化趨勢,部分原因是受惠於政府支持打造本土領先企業。
面對勞動力老化及工資上漲,工業及科技界必須提升生產力以推動增長,而自動化及其他能促進生產力的企業均可從中受惠。隨著進口替代、自給自足及國家安全繼續成為焦點議題,將會帶動半導體等戰略行業的增長。
3. 碳中和
支持「綠色經濟」發展的行業,如電動汽車、太陽能及先進製造業,在實現可持續增長上相信會發揮關鍵作用3。
隨著電動汽車變得普及、排放控制及標準越趨嚴格,以及加快採用可再生能源,相關行業的收入及盈利增長可望繼續受惠。此外,電動汽車供應鍊及包括太陽能供應鏈、安裝及儲存在內的可再生能源行業,亦可望展現不一樣的機遇,尤其是中國的太陽能生產繼續在環球市場佔據重要地位。
總結
如要捕捉這些優質機遇,需借助專業知識,才有望駕馭中國市場的獨特性。作為首屈一指的大中華市場的投資專家,摩根資產管理的大中華團隊由25名投資專家組成,平均擁有17年行業經驗,團隊在中國股市發掘優質增長機遇的卓越往績有目共睹5。
僅供參考,根據本文件製作時之市況,該資訊不應被理解為任何投資建議。估計、預測及其他前瞻性陳述皆基於目前看法及預期,可能或不可能實現。僅供說明之用,並只用作表示可能發生之情況。由於估計、預測或其他前瞻性陳述的固有不確定性及風險,實際情況、結果或表現可能與已反映或預期情況出現重大分別。
分散投資並不保證投資回報,且不會消除損失之風險。
1. 僅供說明之用,建基於現時市況,並可不時變動。投資產品並不一定適合所有投資者。投資組合的實際配置視乎個別投資者情況及市場狀況而定。
2.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2023年風雨過後終見彩虹》(2022年12月)。
3.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China market: buoyant market sentiment along a bumpy road to recovery》(13.12.2022)。
4.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China’s reopening》(10.01.2023)。
5.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數據截至31.11.2022。目前受僱於摩根資產管理的專業人士,概無保證將繼續受僱於摩根資產管理,而這些專業人士的過往業績和成功不可被視為其將來業績和成功的指標。
投資涉及風險。投資產品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過往表現並非當前及未來業績的可靠指標。請參閱銷售文件所載詳情,包括風險因素。投資者應在投資前先徵詢專業顧問的意見。投資產品與定期存款並非類同,亦不適合作出比較。上述僅為本文件製作時之意見及觀點,可隨時變動,該資訊不應被視作或理解為任何投資建議。估計、假設及預測僅供說明之用,可能或不可能實現。本文件未經證監會審閱,由摩根基金(亞洲)有限公司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