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熱話

貿易局勢分析(第四章):臨近4月2日

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暗示了他未來可能會針對的關稅目標,但具體實施細節可能導致不明朗的結果。

您需要了解的是:

  • 目前已公布和實施了哪些措施?落實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以及鋼鐵與鋁材徵收關稅。4月2日是關鍵日子,屆時可能會公布或實施對等關稅、而對歐盟及個別戰略行業亦可能會徵收關稅。
  • 關鍵何在?就對等關稅的具體細節、增值稅(VAT)的考量因素、實施步伐、談判空間,以及關稅是否會累加,目前仍存在不確定性。其他經濟體的潛在報復行動可能會加劇關稅措施的影響。
  • 哪些範疇最易受到影響?對等關稅意味歐盟、印度、日本、台灣及泰國可能會面臨風險。而行業性關稅可能會首先針對汽車,其次是半導體及藥物。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將目標鎖定在貿易逆差之上,除了中國及墨西哥外,越南的逆差亦龐大且不斷增長。
  • 市場情況如何?市場已從最初對利好政策抱持樂觀情緒,轉向因政策不確定性主導的避險情緒。隨著4月2日的新公告及政策實施細節,市場波動性可能會升溫。

探索更多亞洲貿易圖表以應對市場波動

OTMOI_20250325_HK_chart1

資料來源:多家新聞來源,摩根資產管理。可能並未包含關於關稅及美國貿易政策的最新公告,內容可能會有所變更。反映截至2025年3月24日的最新數據。

目前已公布和實施了哪些措施?

  • 時機:4月2日是計劃實施對等關稅、行業關稅,以及對歐盟徵收關稅的關鍵時刻。4月1日亦是聯邦機構提交對加拿大、中國及墨西哥貿易協議建議的最後限期,為對這三個經濟體徵收更高關稅鋪路。
  • 關稅率:下圖顯示上述已實施的關稅措施。這將令平均關稅率達到60年來最高水平。如果USMCA商品的豁免於4月2日到期,平均關稅率可能接近10%。

貿易局勢分析(第三章):潛在關稅目標及對亞洲的影響

圖表1: 美國進口消費品的平均關稅率*

徵收的關稅/進口消費品總額

OTMOI_20250325_HK_chart2

資料來源:稅務基金會,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美國商務部,摩根資產管理。*進口消費:進入一個經濟體供本土市場直接使用或銷售的商品。包括截至2021年7月的2010年至2020年的所有現行官方修訂。**2月4日,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10%額外關稅;3月4日再加徵10%。3月6日,確認對不符合《美墨加協議》(USMCA)原產地規則的加拿大及墨西哥商品徵收25%關稅(對加拿大能源產品徵收10%)。此前,許多USMCA範圍外的進口商品因行政原因免稅進口美國。根據最新關稅政策,大部分此類商品為避免關稅或會轉為符合USMCA規定。因此,我們估計,加拿大及墨西哥進口商品的USMCA覆蓋率分別為82.5%及85%。3月12日,總統特朗普取消了2018年對鋼鐵徵收25%關稅的所有例外及豁免,並將鋁材的關稅從2018的10%提高至25%。***稅務基金會於2024年10月所作估算。可能未更新至關於關稅及美國貿易政策的最新公布,且可能有所變更。預測是基於目前數據及對未來經濟狀況的假設。實際結果可能因經濟、市場及其他狀況的變化而出現重大差異。《環球市場縱覽—亞洲版》。反映截至2025年3月21日的最新數據。

關鍵何在?

實施細節

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暗示了他未來可能會針對的關稅目標,但具體實施細節可能導致不明朗的結果。以下是一些仍未解答的關鍵問題,令預測經濟影響變得非常困難:

關於對等關稅:

  • 是否只會對關稅差距最大的特定產品類別徵收關稅,還是會在市場層面徵收關稅(即對來自該市場的所有產品)?
  • 是否會有任何豁免?
  • 是否會考慮增值稅的差異?
  • 例如,雖然歐盟對美國的關稅差異不高,但其增值稅卻很高。

建議的關稅是否會在現有關稅的基礎上累加?

  • 鋼鐵及鋁材的關稅是在現有不符合《美墨加協議》(USMCA)商品的關稅之上加徵的。然而,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3月18日接受霍士新聞採訪時,拒絕確認行業關稅是否會累加在對等關稅之上。
  • 如果4月2日確認加徵關稅,是會分階段實施,還是會即時生效?還有多少談判空間?
  • 美國總統特朗普會否箝制經由中國的轉運?又會如何執行?
  • 對於與美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體,總統特朗普會否採取更為寬鬆的態度?

潛在報復行動

如果其他市場採取報復行動,造成針鋒相對的貿易糾紛,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會更為廣泛(例如影響更多行業),且持續的時間更長。

  • 就現已實施的關稅來說,中國及加拿大已採取報復行動,而歐盟及墨西哥均延遲報復行動,為談判而鋪路。

至於規模較小的經濟體,如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由於其經濟規模,美國是否願意個別談判仍有待觀察。

哪些範疇最易受到影響?

對等關稅

2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對等關稅,目標是讓美國關稅率與貿易夥伴所徵收的關稅率相符。他還暗示會考慮非關稅壁壘,例如增值稅(VATs,對國內生產及進口貨品的增值部分徵稅),有可能會進一步擴大關稅範圍,導致更大的關稅加幅。

下圖以高於美國的關稅差距,檢視特定市場在對等關稅下的脆弱程度。

  • 歐盟、印度、日本、台灣及泰國的關稅差距相對較高,意味被關注的可能性較高。
  • 由於美國最近提高了20%關稅,中國的關稅差距或已收窄。
  • 韓國與美國簽訂製成品自由貿易協定(FTA)(雖然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關稅很高,但農產品只佔韓國出口的0.3%)。其他市場如澳洲、新加坡及越南亦與美國簽訂了貿易協定,這可能會留下更大談判空間。

圖表2: 與美國相比的關稅差異*

貿易夥伴與美國之間的加權平均關稅差異

OTMOI_20250325_HK_chart3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貿易方向統計,惠譽,世界銀行,世界綜合貿易解決方案,FactSet,摩根資產管理。*關稅差異是根據美國與其特定貿易夥伴對彼此進口產品徵收的最惠國加權平均關稅,最新數據截至2022年。所有關稅差異均來自世界綜合貿易解決方案,除歐盟及台灣數據來自惠譽,韓國的最新數據截至2021年。反映截至2025年3月21日的最新數據。

行業關稅

2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暗示會向半導體、藥物及汽車徵收25%,甚至更高關稅,並且預計將會在4月2日公布進一步細節。

在這些類別中,由於美國總統特朗普自其第一任期開始已經常發表有關汽車的評論,我們認為汽車關稅可能會是優先處理事項,其次是具有戰略性的半導體。徵收藥物關稅可能會招來眾多在海外生產的美國藥企反彈。

就受影響的亞洲市場而言:

  • 半導體: 馬來西亞是半導體的主要測試及包裝中心,因而首當其衝(對美國的晶片出口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近2%)。而台灣及韓國也容易受到影響。
  • 藥物:印度及新加坡的風險較高。事實上,印度供應美國近一半的仿製藥。
  • 汽車:日本及韓國的風險最高。事實上,日本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中,接近三分之一是汽車及汽車零件,而汽車行業僱用了日本8.3%的勞動力。

圖表3: 美國按市場分類的特定類別*進口

十億美元,2024年

OTMOI_20250325_HK_chart4

資料來源: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摩根資產管理。*藥物指 HS 30 類別下的所有商品,汽車包括 HS 8702、HS 8703 類別的商品,半導體包括 HS 854231、HS 854232、HS 854233及 HS 854239類別的商品,鋼鐵與鋁材包括 HS 72、73、76 類別下的所有商品。《環球市場縱覽—亞洲版》。反映截至2025年3月21日的最新數據。

貿易逆差

整體貿易逆差源於國家儲蓄與投資率之間的失衡,這種情況難以扭轉。事實上,美國的貿易逆差在2017年為5,684億美元,但經過2018-2019年的貿易磨擦後,逆差在2019年擴大至6,168億美元。雖然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略有減少,但美國對墨西哥及越南的貿易逆差顯著增加。

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批評國家的貿易逆差,特別是在2024年逆差達到破紀錄的1.2萬億美元後。他還暗示,對個別經濟體的貿易逆差將成為決定關稅目標的關鍵考量所在。據彭博最近報導,對於美國有貿易順差的國家或可豁免於對等關稅。

若美國總統特朗普針對貿易逆差採取行動:

  • 除了中國以外,越南亦相當脆弱,其貿易逆差在2024年達到歷史新高。
  • 自2018年以來,貿易逆差上升的部分原因是中國貨物轉運所致。越南在2024年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地,這可能會引起美國的注意,特別是如果特朗普決定針對轉運採取行動。

台灣、日本及韓國亦有風險,但其較為複雜的高科技產品較難替代,而且美國對其進口依賴較高,因此這些國家相較越南更加強韌。

圖表4: 美國貿易逆差及對美國貿易的依賴程度

OTMOI_20250325_HK_chart5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貿易方向統計,美國人口調查局,FactSet,摩根資產管理。反映截至2025年3月21日的最新數據。

整體情況

  • 即使某個市場成為關稅的目標,如果其對美國貿易的依賴程度較低,對經濟的影響也相對有限。
  • 例如,即使美國對中國及歐盟存在巨額貿易逆差,但這兩大經濟體對美國貿易的依賴程度僅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遠低於加拿大及墨西哥的20%與27%。這顯示加拿大與墨西哥的出口絕大部分流向美國,而其他經濟體的出口目的地則更多元化。

圖表5: 按市場劃分的出口情況

2023 年商品出口佔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美元)

OTMOI_20250325_HK_chart6

資料來源: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縱覽—亞洲版》。反映截至2025年3月21日的最新數據。

市場情況如何?

回顧近期發展:

  • 自去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以來,美國股市最初因預期共和黨政策帶來低稅率、放寬規管及其他利好市場的政策而一度表現理想。這股動力持續至2月中旬,隨後美國接連宣布多項關稅政策。貿易不確定性的加劇,引發了市場對「軟著陸」的質疑,導致通脹預期升溫及消費者信心惡化,進而加劇市場波動及引發資金避險。
  • 由於美股指數高度集中於超大型股,當資金從這些超大型股輪換至廣泛市場時,也加劇了指數的回調。此外,美國以外市場的正面發展,如歐洲財政擴張的預期,以及市場對中國人工智能進展的樂觀情緒,也加速了資金流出美國。

美國市場調整下應如何部署?

未來展望:

  • 4月2日關稅宣布截止日期是市場的重要日子。由於目前缺乏具體細節,市場對關稅規模、目標,以及潛在報復性關稅或局勢升級仍充滿不確定性,導致共識預期以外的多種可能性存在。因此,市場在4月2日前可能會持續出現較大波動。
  • 宣布日期之後,貿易政策的後續發展,無論是協商還是報復行動,都可能帶來長期的不確定性。美國貿易政策在執行層面上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導致市場持續缺乏清晰指引,難以精確量化關稅影響,進而導致市場波動性持續上升。
  • 面對風險與不確定性,投資者應深入探索美國市場及跨資產類別的機遇。由於美國非大型股估值相對較低,可緩衝估值降級風險,我們預期它們於關稅措施引發的波動當中仍將展現韌性。此外,透過分散部署於其他地區市場,將有助投資者受惠於不同市場周期與輪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