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2022年「11個投資焦點」問題
概覽
踏入2022年,環球經濟將邁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第三年。隨著政府和企業逐步將新冠肺炎從流行病降為地方性流行病,各央行開始撤回緊急刺激措施,而這將重塑2022年的投資格局。
整體而言,我們認為保持投資仍是關鍵所在。環球經濟復甦應會繼續惠及環球股票和企業信貸等風險資產。然而,估值偏高意味著誤差範圍更小,因此主動挑選地區和行業尤為關鍵。本著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的精神,我們盤點了2022年投資的「首發陣容」,整理出「11個投資焦點」問題,並運用「市場洞察」系列和《環球市場縱覽 - 亞洲版》的圖表加以分析。
- 目前處於經濟週期的哪個階段?
- 哪些重大政治事件值得密切關注?
- 中國的經濟模式可能發生哪些變化?
- 通脹何時回落?
- 各央行的立場會否轉向鷹派?
- 2022年供應鏈中斷問題會否加劇?
- 聯儲局是否將於2022年開始加息?
- 亞洲投資者應如何配置股票、固定收益和其他資產?
- 繼成本上升後,企業盈利的潛在動力有哪些?
- 投資者如何在低孳息率環境下創造收益?
- 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會有哪些政策轉變?
1. 目前處於經濟週期的哪個階段?
答案會因我們所處的國家/地區而有所不同。整體而言,我們認為環球經濟仍處於經濟週期的早中段。對於美國和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最快的復甦增長階段或許已經過去,但亞洲和新興市場的復甦仍在加速。
中國是2020年最先全面復甦的經濟體,不過在政策正常化、監管變動、房地產市場放緩和拉閘限電的共同影響下,2021年下半年中國的經濟動能放緩。我們認為,通過適度的財政和貨幣刺激,中國的增長率將於2022年上半年開始企穩。2022年,內需和服務或會取代出口成為中國增長的引擎。
美國方面,經濟重啟和激進的財政刺激促進了2021年的增長。隨著經濟活動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美國經濟料將沿其長期增長趨勢擴張。2021年消費和企業投資雙雙回升。若要獲得額外增長動能,美國需解決多個供應限制問題,包括勞工短缺。而貨幣政策的逐步正常化應不會抑制增長。不過我們仍認為聯儲局的政策決定將以經濟復甦進展為準。
儘管2021年的經濟表現疲弱,但亞洲和新興市場料將強勁反彈。迄今為止,台灣和南韓等科技出口地區/國家受惠於環球強勁的需求,並引領亞洲的復甦。相比之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則表現滯後,經濟活動仍低於疫情前水平。這些市場的疫苗接種率及防疫能力日益提升,推動政府將新冠肺炎疫情降級為地方性流行病,從而進一步重啟國內經濟和開放邊境。從大流行病降為地方性流行病,有助於經濟全面復甦,尤其是對依賴旅遊業和人流量的亞洲經濟體而言。
整體而言,我們預計環球增長的衝力將從發達經濟體轉向亞洲和個別新興市場。這亦意味著,盈利預計上調應會集中在這些地區,尤其是服務其國內市場的週期性行業。商品行業與服務行業的形勢亦有所不同。由於更多消費者轉向網上購物,商品行業強勁復甦。隨著各經濟體的疫情過渡至地方性流行病階段,服務行業有望迅速迎頭趕上,尤其是旅行與旅遊業。
環球經濟有望繼續增長,但焦點會從美國和歐洲轉向亞洲
圖1: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季增長
資料來源:摩根經濟研究,摩根資產管理。
為維持合理刻度,縱軸已作切斷處理。
《環球市場縱覽 - 亞洲版》。反映截至29/11/21的最新數據。
2. 哪些重大政治事件值得密切關注?
環球各地每年都會迎來計劃中的選舉活動,今年亦不例外。亞太區的選舉將包括:
- 3月9日南韓總統選舉
- 5月9日菲律賓總統和國會選舉
- 5月21日前澳洲聯邦選舉
有關投票將影響國內未來數年的政策,並且影響中國南海和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縱觀環球,2022年最重要的選舉無疑是11月8日的美國中期選舉。眾議院的所有席位,以及參議院100個席位中的34個將會重選。目前,民主黨在眾議院435個席位中佔220席,在參議院100個席位中佔50席,其中副總統是決勝的關鍵。雖然所佔據的多數優勢比較微弱,但美國總統拜登仍可藉此通過預算協調法案推動支出計劃,因為這只需要參議院的簡單多數票。然而,正如近期的基建法案所示,即使獲得參議院民主黨人的全力支持,最終亦未必一定能通過。
中期選舉的結果一向對總統所在的政黨不利。自1982年以來,於10屆中期選舉中,總統所在政黨有7屆失去了參議院的多數席位,8屆失去了眾議院的多數席位,因為中期選舉通常被視為對白宮政績的公投。近期的地方選舉亦顯示,選民對共和黨候選人的支持率上升。因此,美國總統拜登很可能在任期的後半段失去眾議院或參議院、甚至兩院的多數席位。如此一來,政策的實施將更具挑戰。實施慷慨的財政刺激的可能性降低,這將有助於遏制通脹風險,亦可能意味著上調企業稅的概率降低。
另一重大政治事件是中共二十大,預計於2022年第四季度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再連任五年。值得留意的是,他的領導團隊是否會大幅調整。屆時,共同富裕、提高出生率和人口增長、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實現碳中和等長期發展主題有望延續。改革議程或會持續下去,但仍可能造成市場波動。
2022年的重大政治事件包括美國中期選舉和中共二十大
圖2:政治日程
資料來源:彭博財經社,摩根資產管理。
《環球市場縱覽 - 亞洲版- 補充資料》 。反映截至26/11/21的最新數據。
3. 中國的經濟模式可能發生哪些變化?
中國是首個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經濟體,但亦最先於2020年自疫情中反彈並全面復甦。中國強勁的經濟動能持續至2021年上半年,決策當局藉機實施各種改革措施。
中國決策者著眼於長期挑戰,例如環境可持續性、人口低增長率、提高科技產出自給自足的能力和金融穩定。當局針對這些問題出台了相應措施,包括脫碳、教育改革、收緊房地產市場、科技行業的反壟斷和信貸控制。除此之外,中國領導人亦制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標,即更加平等地分配收入和財富,為可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誠然,從長遠來看,這些政策舉措或有助於中國重新調整經濟模式,提高增長潛力。但鑑於這些屬於長遠政策,因此必須在長期可持續性與短期穩定之間取得平衡。自2021年7月以來,大規模的監管行動和樓市調控令國內投資和消費承壓。因此,2021年第四季度和2022年上半年料將放寬政策,不過放寬步伐可能較小。
進入2022年,國內房地產市場的信貸狀況或會繼續改善,以支持首次購房者和住房建設項目。與此同時,隨著2021年9月以來政府融資回升,地方政府的投資有望反彈。與2021年相比,由於東南亞出口國自疫情中復甦,並在環球貿易中搶佔中國的部分市場份額,中國的出口增長可能放緩。內需或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即便如此,當局的刺激規模可能遠不如2008年和2020年。中國政府將堅持這些長期目標,同時僅依靠政策寬鬆防止硬著陸。重點亦可能在於經濟增長的質素,而非速度。因此,整體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可能放緩至5%以下。這可能導致整體企業盈利增長放緩,因此需要更主動地挑選公司。
2022年,投資者應考慮擁有大量政策支持的行業。因此,脫碳和新能源、科技硬件的自給自足和穩健的國內科技供應鏈應是未來的重要主題。與此同時,當增長趨於穩定且估值仍具吸引力時,必需消費行業和服務行業或會出現投資良機。
中國依靠各種監管改革提升長期增長潛力,但短期增長因此受壓
圖3:中國近期對不同行業的監管
資料來源:各種新聞來源,摩根資產管理。
*人行: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外管局:國家外匯管理局。
**市場監管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監督所有市場控制方式,包括規範反競爭行為、知識產權、藥品安全監督及發放營業執照等。
***網信辦: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是規範、審查、監督及控制中國互聯網的中央機構。
上述公司/證券僅供說明用途,不應理解為買賣建議。
《環球市場縱覽 - 亞洲版》。反映截至29/11/21的最新數據。
4. 通脹何時回落?
不同經濟體面臨的通脹挑戰各不相同。例如,儘管生產物價通脹持續上升,中國的消費物價通脹始終處於較低水平。歐洲和日本的央行仍認為近期通脹升溫僅屬暫時性。
鑑於聯儲局對環球投資市場的影響,加上美國通脹似乎更加棘手,投資者應考慮2022年通脹是否會緩解。通脹飆升的部分因素確實僅屬暫時性。例如,較高的能源價格直接影響汽油和運輸成本。石油輸出國組織不願增產,短期內油價風險仍可能上升。但長期的供需平衡應會限制能源價格上升的幅度。能源成本導致的通脹衝力或於2022年消退。同樣,消費品價格由於供應樽頸而上升,但部分會隨時間推移緩解。
然而,從長遠來看,租金、住房以及工資增長或會造成更持久的通脹壓力。美國的房價一直大幅上升,進而導致住房成本上升,包括業主等價租金。業主等價租金佔消費物價指數籃子的三分之一,通常更具粘性。工資增長方面,通脹預計升溫和勞工短缺亦可能導致公司提高產品價格。
整體而言,我們預計環球整體通脹將自2021年的高位回落,但通脹上升的潛力依然很高。同樣,美國的通脹料將自5-6%的區間回落。然而,鑑於復甦動能強勁以及部分供應和勞工市場扭曲,2022年大部分時間核心通脹可能仍高於聯儲局2%的目標。這或許迫使聯儲局更認真考慮於2022年年底之前加息。
能源價格等部分通脹動力或於2022年消退。但住房成本等其他因素可能一直持續
圖4:美國:通脹
資料來源:美國經濟分析局,美國勞工統計局,FactSet,聯儲局,摩根資產管理。
*聯儲局使用個人消費開支平減指數衡量通脹。核心個人消費開支為不包括食品及能源價格的個人消費開支。個人消費開支平減指數採用持續變化的連鎖加權消費開支籃子。2020年8月,聯儲局公布平均通脹目標政策,尋求在一段時間內實現2%的平均通脹率。
《環球市場縱覽 - 亞洲版》。反映截至29/11/21的最新數據。
5. 各央行的立場會否轉向鷹派?
隨著經濟復甦加速,部分成熟市場央行正逐步取消超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些央行亦擔心通脹可能比最初預期的持續時間更長。例如,新西蘭儲備銀行兩次將政策利率上調25個點子。加拿大央行結束了量化寬鬆計劃,並表示最早可能在2022年第二季上調政策利率。澳洲儲備銀行已經放棄捍衛其債券孳息率目標。英倫銀行亦表示需採取行動遏制通脹壓力。由於投資者考慮到各央行可能更快、更激進地採取行動,這些政策立場的轉變令短期利率上升。
但並非所有成熟市場央行都持鷹派立場。日本央行仍預測未來兩年通脹將低於目標水平。歐洲央行亦耐心觀望政策正常化。由於歐洲和日本的通脹仍較低,我們預計這些經濟體的利率將長時間保持低位。這意味著歐洲和日本的投資者應在環球其他地區尋找收益,包括亞洲和新興市場。
拉丁美洲和中東歐的部分新興經濟體已開始進入緊縮週期。為應對通脹上升,巴西、俄羅斯和墨西哥已在2021年上調政策利率。亞洲各央行的反應則更為溫和。迄今僅斯里蘭卡和南韓上調了政策利率。由於大多數亞洲經濟體的經濟復甦仍處於早期階段,亞洲各央行或認為通脹上升僅屬暫時性。這些央行可能於2022年大部分時間為政策利率提供支持。若聯儲局於2022年年底或2023年年初開始上調政策利率,可能促使亞洲央行更認真考慮加息,不過我們認為可能維持漸進的加息步伐。
中國則是一個例外,其經濟動能於2021年下半年放緩。中國人民銀行(人行)不太可能通過調低借貸利率或存款準備金率刺激增長,反而是依靠公開市場操作和行業特定措施,為金融體系注入充裕的流動性,尤其在房地產開發商的財務和流動資金壓力加劇的情況下。
隨著環球增長的焦點轉移,我們預計成熟市場央行首先會轉向鷹派立場。亞洲各央行可能更願意等到經濟基本復甦後,再考慮上調政策利率。儘管未來1至2年政策利率和政府債券孳息率有望上升,但於部分情況下,實質利率可能保持低位甚至為負值。
聯儲局和英倫銀行等央行或會於2022年上調政策利率
圖5:四大經濟體央行政策利率及市場預期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左圖)FactSet;(右圖)彭博。
四大經濟體央行為英倫銀行、日本央行、歐洲央行及美國聯儲局。
*日本央行已採取三層利率體系,所有在日本央行設有經常賬的金融機構,其存放於該行的準備金總額之政策利率結餘將被收取-0.1%的負利率。
**預期由隔夜指數掉期遠期利率的3個月移動平均得出。
過往表現並非當前及未來業績的可靠指標。
《環球市場縱覽 - 亞洲版》。反映截至29/11/21的最新數據。
6. 2022年供應鏈中斷問題會否加劇?
2021年,供應樽頸對企業和消費者構成重大挑戰。於消費者對部分商品的需求激增的同時,物流樽頸亦限制了供應。因此,需求強勁與供應受限之間存在落差,從而導致2022年增長面臨下行風險,通脹面臨上行風險。供應方面的限制應會在今年緩解,但徹底解決仍需較長時間。
很難準確預測環球供應鏈限制何時會緩解。企業在盈利指引中繼續警示供應緊張的問題。半導體行業的供應狀況尤為嚴峻,原因是半導體各種產品的應用愈加廣泛,加上投資轉化為生產需要一定時間,以及科技迅速發展。
但有跡象顯示,供應鏈衝擊至少正漸趨穩定。交付時間等若干商品供應指標已不再上升,集裝箱運輸成本亦有所下降,而木材等商品的價格亦自高位大幅下降。與此同時,決策當局已採取措施解決港口和其他運輸點的物流積壓問題。
需求面亦應會改善,這是由於隨著疫情消退,加上消費模式轉變,更多受抑制的需求將得以釋放,並將消費支出集中到服務、旅遊和休閒活動,而非商品。
不過,環球供應鏈中斷的問題仍需要時間修復。我們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清除港口所有積壓貨物、培訓出新的貨車司機,或者生產出新的集裝箱。供應鏈問題或會一直持續,尤其對於半導體等產品。
到2022年,供應鏈中斷可能對勞工市場造成更持久的影響。由於各種原因,很多成熟市場的勞工市場參與率仍低於疫情前水平。政府救濟期延長,令居民的儲蓄率提高,為很多可能未能返崗的勞工提供了緩衝。但揮之不去的健康擔憂或許是另一個障礙。很多勞工可能在此時選擇永久退出就業市場,而其他勞工則由於邊境封鎖而無法進入。
在分析貨幣政策、工資增長和通脹前景時,勞工會否重返崗位的問題將是關鍵所在。
供應鏈問題應會持續到2022年
圖6:各種供應鏈壓力衡量指標熱圖
資料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CME Group、Drewry、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洛杉磯港、FactSet、上海航運指數、摩根資產管理。環球運輸成本:Drewry世界集裝箱指數;運價及貨物處理成本:生產物價指數部份商品 - 運價及貨物處理安排。長途及專職卡車司機的數目來自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報告,代表每個類別的所有僱員;2021年9月的數據為預測值。2020年1月和2月的上海集裝箱指數乃根據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間的數據推算得出。半導體交付期指從訂購芯片到交貨的期間。洛杉磯港裝箱率按裝貨的集裝箱總數除以空箱總數計算得出。木材價格以遠期連續期貨價格為基礎。
反映截至31/10/21的最新數據。
7. 聯儲局是否將於2022年開始加息?
聯儲局在2022年開始上調政策利率的可能性愈來愈大。最近的市場預測顯示,加息最快可能從夏天開始。上調政策利率的確切時間取決於未來12個月的通脹及就業市場的變化。聯儲局於2021年9月發布的經濟預測概要顯示,18位與會者當中有9位(6月時僅7位)預計,央行將於2022年年底前將政策利率上調至少25個點子,並且委員會成員的加息論調亦在升溫。
聯儲局對於價格穩定和充分就業的政策目標亦須考慮在內。儘管隨著低基數效應減退,並且高能源價格恢復至更可持續的水平,通脹或於2022年上半年有所緩解,但粘性住房成本及工資通脹或令整體通脹率略高於聯儲局2%的長期目標。考慮到2020年9月推出的平均通脹目標框架,價格壓力應促使聯儲局採取行動,確保價格穩定。
在充分就業方面,最新的美國失業率為4.3%,而此數據應會隨時間逐漸下降。市場對勞工的需求仍然強勁,截至2021年9月,職位空缺逾1,000萬,而失業人數為770萬。低參與率及供需失衡可能是因新冠肺炎疫情所致,並影響工人求職決定及加薪需求,以及導致退休人數不斷增加。總體而言,聯儲局自身對於2022年年底失業率將降至4%以下的預測似乎符合實際,這意味著美國就業市場將恢復至充分就業,尤其是在工資通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
未來2至3年內上調政策利率的速度可以說比首次加息的速度更加重要。聯儲局的預期中值顯示,2023年及2024年將分別加息約3次,每次25個點子,到2024年年底為1.8%,長期利率為2.5%。期貨市場預期政策利率將於2023年年底達到1.4%。總體而言,投資者面臨的風險是聯儲局將較這些預期更為激進。儘管如此,政策利率可能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仍低於整體通脹率,從而加劇「追逐收益」的情況。
聯儲局的預期顯示,首次加息最早可能發生在2022年
圖7:美國:貨幣政策
資料來源:彭博財經社,FactSet,美國聯儲局,摩根資產管理。
市場預期是截至29/11/21聯邦基金期貨市場所反映的聯邦基金利率。所示聯儲局預測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預測值的中位數。
《環球市場縱覽 - 亞洲版》。反映截至29/11/21的最新數據。
8. 亞洲投資者應如何配置股票、固定收益和其他資產?
由於環球經濟仍處於經濟週期的初段(亞洲及部分新興市場)及中段(美國及歐洲),股票及企業信貸等風險資產的表現(經風險調整後的基礎上)或優於固定收益及現金等保守資產。
這種樂觀預測存在上行及下行風險。下行風險方面,新冠肺炎病毒的新變異毒株可能會繼續降低疫苗及治療的有效性,令週期性行業的盈利大幅下調。政府債券孳息率亦將因各央行恢復貨幣刺激而下降。
上行風險方面,供應鏈或能源供應持續中斷,可能增加通脹持續時間超過預期的風險。這將令各央行不得不加速收緊貨幣政策。隨後的債券孳息率上升,可能導致包括股市在內的整個市場波動性加劇。
回到我們的核心預測,成熟市場的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應會繼續推高政府債券孳息率。短存續期及高收益配置應有助於投資者管理存續期風險,同時在經濟復甦的過程中創造收入。環球高收益企業債券及部分新興市場固定收益均符合這些標準。最終,政府債券孳息率的上升將足以令核心政策債券再次具有吸引力,但可能要等到2022年年底或甚至2023年。
股票方面,國際多元化配置仍是關鍵。配置重點可以從美國及歐洲等成熟市場轉向中國及亞洲等市場。中國仍在經歷政策變動及監管改革帶來的經濟放緩。這些基本情況在2022年不太可能發生劇烈變化,但中國股市在2021年表現落後,表明已消化當中部分挑戰。此外,脫碳及進口替代等行業將受惠於利好政策。隨著亞洲各國政府採取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策略,亞洲各地的疫苗接種率不斷上升,應有助於更加可持續的經濟復甦及盈利上調潛力。
環球經濟持續復甦意味著,週期性及價值型行業的強勁表現能夠持續,尤其在利率上升的環境下。我們認為,投資者在評估其增長型行業與週期性行業的配置時,需要明確自身的投資目標及投資年期。科技及健康護理等增長型行業可以在數年內取得長期強勁的回報。受惠於環球各地經濟重啟,週期性行業可能在短期內跑贏大市。
環球復甦及政策方向仍有利於股市
圖8:主要投資主題及情景
9. 繼成本上升後,企業盈利的潛在動力有哪些?
隨著情緒波動及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思考,股市或會出現波動。但整體而言,股市往往追隨盈利,更重要的是,追隨盈利預期。
2021年前三個季度,美國盈利超出分析師預期。隨著需求復甦加上企業控制成本得宜,利潤率將有所提高。保護邊際利潤至關重要,因為對於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的盈利而言,若無邊際利潤的正面貢獻,則難以實現正面盈利增長。考慮到許多產品需求旺盛並且供應短缺,企業擁有更大的議價能力,能夠在投入成本上升後提高價格。
然而,高投入成本、工資上漲、美國增加稅收預期,以及企業繼續轉嫁這些成本的能力,將為利潤率及企業盈利能力帶來挑戰。復甦期間的另一個趨勢是,企業尋求透過資本投資提升生產力,或許是為了應對招工困難的問題。降低或限制不斷上升的成本,加上提升生產力,或有助於為2022年的企業利潤率提供支持。
在考慮盈利的整體前景時,需要區分基於市值及基於盈利的行業比重。規模最大的行業未必是收益最高的行業。就成熟市場的股票而言,科技股是2020年規模最大的板塊,市值佔比達22%,但按盈利計算僅佔18%。同年,金融股的盈利佔比最高,為20%,但按市值計算僅佔指數的13%。因此最好還是透過股票的規模及風格偏好去考慮整體前景。
隨著債券孳息率上升及更多成熟市場進入經濟週期中段,價值型(例如金融股)及增長型(例如科技股)股票均能夠取得良好表現,因此2022年風格輪轉對股票配置的影響將逐漸減弱。然而,那些更關注經濟復甦的行業可能會錄得強勁盈利。
盈利增長在本輪週期或已見頂。隨著許多成熟市場股票持續修正盈利比率,分析師預期開始正常化。然而,儘管2022年的環球盈利增長或從高速增長開始放緩,但由於持續的經濟擴張及營收增長(對整體盈利增長貢獻較大),絕對盈利的水平應會持續上升。
儘管在高水平盈利的基礎上難以再實現增長,邊際利潤將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但股市仍應取得正面盈利增長。
2022年的盈利增長預期將接近甚至高於歷史平均水平
圖9:對環球每股盈利增長的共識預測
資料來源:IBES、MSCI、標準普爾、Reninitiv Datastream及摩根資產管理。共識盈利預測為IBES的曆年估計。
過往表現並非當前及未來業績的可靠指標。反映截至15/11/21的最新數據。
10. 投資者如何在低孳息率環境下創造收益?
尋求收益仍然是投資者的關鍵主題,但創造收益不再如過去般簡單。經濟問題加上由此產生的高通脹及低現金回報,共同導致實質利率下降。儘管各央行預期將取消超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動無風險利率上升,投資者仍面臨極低的現金回報,因此一直在傳統的收益來源之外尋求更佳的替代品(例如政府債券),以獲得更高收益。
在當前環境下,若干資產類別可以提供收益。若投資者尋求穩定的收益來源,高息股及高收益債券是不錯的折衷方案。最近環球政府債券孳息曲線趨平,表明市場憂慮各國央行可能採取過於強硬的立場,甚至影響復甦,即使近期整體通脹率飆升。
長期來看,較高收益股票通常跑贏大市,且波動性較小。最近的盈利復甦亦帶動了股息增長。儘管本輪週期的盈利增長可能已見頂,但盈利不斷上升,企業應能夠繼續向投資者派發股息,特別是亞太地區及歐洲。投資者應尋求機會將強勁的股息率及股息增長相結合,而不僅限於房地產投資信託及電訊等傳統的高股息行業,因為這些行業正面臨監管措施日益增加及盈利能力較低的結構性阻力。
固定收益的收益率過去一直是此資產類別的主要吸引力。固定收益的波動性通常低於股票,但並非無風險。我們預期,部分主要央行可能於2022年開始收緊貨幣政策,而這可能會將債券的價格回報推至負值。目前,成熟市場的政府債券孳息率仍然較低,不足以彌補利率上升可能造成的價格下跌。
市場對中國違約事件的憂慮已嚴重影響新興市場的高收益債券領域。然而新興市場高收益債券領域還有更多選擇,只要謹慎挑選,可以避免投資陷入困境的相關行業。孳息率不斷上升的環境需要將短存續期及高收益二者相結合,最好再針對存續期風險進行額外對沖。
投資者亦可尋求其他收益來源。與固定收益相比,另類投資與股市相關度較低、對利率敏感度較低,因此可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孳息率。在市場高度憂慮利率波動及經濟復甦的情況下,將另類投資作為收益及投資組合多元化的來源可帶來裨益。
在股票及另類投資中尋求收益機會,若固定收益仍具有吸引力,則挑選短存續期及高收益的投資
圖10:其他收益來源
資料來源:Alerian,美國銀行,彭博財經社,Clarkson,Drewry Maritime Consultants,FactSet,聯儲局,富時,MSCI,標準普爾,摩根資產管理。環球運輸:運輸資產的槓桿收益率以租船費用(租金收入)、營運開支、債務攤銷與利息開支之間的差額佔股票價值的百分比計算。已計算以上各子類型船舶的收益率,並對各子行業應用各自比重得出環球運輸的當前槓桿收益率;各資產類別基於MSCI環球房地產基金指數(私人房地產),富時NAREIT環球房地產投資信託指數(環球房地產投資信託),MSCI環球基建資產指數(基建資產),彭博巴克萊美國可換股債券綜合指數(可換股債券),彭博巴克萊環球高收益債券指數(環球高收益債券),摩根政府債券指數 - 新興市場環球(新興市場本幣債券),摩根新興市場債券環球指數(新興市場美元債券),摩根亞洲信貸指數 - 非投資級別債券(亞洲高收益債券),MSCI亞太(除日本)股票指數(亞太(除日本)股票),MSCI亞太(除日本)高息股指數(亞太(除日本)高息股),新興市場高息股指數(新興市場高息股),MSCI世界高息股指數(成熟市場高息股),MSCI歐洲指數(歐洲股票),MSCI美國指數(美國股票)。運輸的收益率截至30/06/21,基建及私人房地產截至31/03/21。
過往表現並非當前及未來業績的可靠指標。
《環球市場縱覽 - 亞洲版》。反映截至29/11/21的最新數據。
11. 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會有哪些政策轉變?
最近召開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締約方大會(COP26)強調了各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大會公布了關於減少森林砍伐及甲烷排放的承諾及宣言,同時多個亞洲經濟體藉此公布其自身有關提高溫室氣體(GHG)減排目標的倡議。
COP26大會召開前夕,中國國務院發布了《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重申其2025年三大氣候目標:
- 增加中國非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
- 降低能源密度;及
- 降低碳排放強度。
印度亦公布了207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此外,印度將其2030年每單位本地生產總值GHG減排的目標從原來的33-35%提高到45%。考慮到中國及印度的人口及工業活動的規模,兩國分別是環球最大及第四大GHG排放國,因此這兩個國家作出的承諾至關重要。
展望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政府支出進一步加速,或用於綠色基建開支或增加綠色債券發行。此外,還會有旨在激勵私人資本推動變革的進一步措施。為此,政府或會利用監管槓桿推動大型投資者將投資組合轉向氣候友好型策略。另一項解決方案是政府與私營機構共同投資,促使一些對於私營機構而言單獨投資或許風險過高的項目仍然能夠獲得所需融資。
其中一個例子是人行最近專為支持脫碳推出的新工具。根據該計劃,全國金融機構將首先向目標行業提供貸款,貸款利率與貸款基礎利率(LPR)持平,例如目前1年LPR為3.85%。之後,人行將為合格貸款的60%提供資金支持,利率為1.75%。這與中國的定向貨幣政策支持協調一致,以便促進與綠色發展相關的經濟結構調整。
清潔能源、環境保護、節能降耗以及碳減排技術與相關基建均有望得到政策支持。在中國,隨著互聯網及房地產行業應對監管變化,這可能為投資者創造新的機會。與此同時,由於碳稅及其他監管審查的出台,化石燃料、重工業及運輸業或面臨成本上升的問題。
投資者對目標受益行業興趣濃厚,並且部分機構投資者已宣布正在沽售生產化石燃料的傳統能源公司,亦是情理之中。然而,我們認為,在考慮氣候變化帶來的投資啟示時,投資者不應採用「一刀切」的判斷以區分「新」能源與「傳統」能源行業。
我們認為,在挑選能夠在此領域蓬勃發展的公司時,主動型管理仍然至關重要。例如,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數據,於2010年至2020年期間,在「新」能源行業,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平均單位成本下降85%。這對用戶而言顯然是個好消息,然而設備及電力價格下降,對於部分缺乏競爭力及面臨更高生產成本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而言,將構成挑戰。
相比之下,在「傳統」能源行業,部分國際石油公司一直在投資可再生能源,以實現業務多元化,而這些公司的轉型可能帶來投資機會。因此,在考慮氣候變化方面的投資啟示時,公司研究對於作出理性的投資決定至關重要。
市場對可再生能源、節能及清潔能源的興趣日漸濃厚,或將推動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圖11:減排目標及環球能源結構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左圖)氣候行動追蹤組織;(右圖)《BP能源展望》2020年版。預測基於BP對全球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假設情境。
《環球市場縱覽 - 亞洲版》。反映截至29/11/21的最新數據。
結論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及政策變動可能導致更多市場波動及風格轉換,這種狀況很可能延續至2022年。就像一支足球隊,我們需要來自不同資產類別的優秀「球員」,以及一位優秀的「教練」制定合適的策略以應對不同的對手。這意味著,主動型管理在預測這些變化及相應調整投資組合配置時將發揮重要作用。在低現金回報的環境下,創造收益繼續發揮關鍵作用,而亞洲投資者仍有多種選擇。
0903c02a82a8106b
環球市場洞察策略部

許長泰
常務董事 亞太區首席市場策略師

Kerry Craig
執行董事 環球市場策略師

林雅慧
執行董事 環球市場策略師

朱超平
執行董事 環球市場策略師

周奐彤
副總裁 環球市場策略師

許慧恆
副總裁 環球市場策略師

前川將吾
副總裁 環球市場策略師

許長泰
常務董事 亞太區首席市場策略師

Kerry Craig
執行董事 環球市場策略師

林雅慧
執行董事 環球市場策略師

朱超平
執行董事 環球市場策略師

周奐彤
副總裁 環球市場策略師

許慧恆
副總裁 環球市場策略師

前川將吾
副總裁 環球市場策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