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覽
我們認為,成熟經濟體於2023年的經濟表現有可能低於趨勢水平,但在獲得政策支持下,加上許多資產類別的估值相對具有吸引力,2023年有機會為投資者帶來更理想的回報。倘若中國政府於2023年放寬部分新冠防疫政策,預料會促進中國經濟復甦。亞洲經濟體對美國和歐洲的出口正在收縮,而中國需求的反彈應有助扭轉這不利的形勢。
近期經濟挑戰仍可能導致風險資產波動性加劇,當中包括股票。因此,新年伊始,投資者應著眼於優質的固定收益。然而,隨時間過去,成熟市場的政策利率將會見頂,加上經濟數據回穩,應會造就增加股票配置的機會。在經濟週期的早期復甦階段,通常會呈現最強勁的回報前景。除了週期性復甦,可再生能源和亞洲地區消費等一些結構性機遇,亦有望為投資者創造長線回報。
我們的《2023年大市前瞻》將會探討亞洲區投資者對於經濟和資產配置的十大常見問題。當中涵蓋:
- 環球經濟會否陷入衰退?
- 美國的高通脹會否演變成通縮?
- 聯儲局是否有機會減息?
- 中國經濟復甦會否將惠及亞洲市場?
- 在聯儲局的鷹派立場和強勢美元的環境下,亞洲經濟體能否蓬勃發展?
- 甚麼事情會出錯?
- 現金能否再次跑贏大市?
- 增長股是時候實現回報嗎?
- 亞洲股市能否跑贏美國股市?
- 現在是投資長存續期固定收益產品的時機嗎?
1. 環球經濟會否陷入衰退?
由於多國政府削減財政支援措施,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央行同步收緊貨幣政策,而且通脹高企導致家庭可支配收入減少,環球經濟正陷入低於趨勢水平的增長時期。鑑於環球經濟增長風險持續偏向下行,投資者仍應選擇在資產配置上採取更為保守的立場,直到有更明顯的跡象顯示,經濟增長觸底反彈以及貨幣緊縮政策見頂。
美國方面,縱觀二戰以來大部分經濟衰退時期,企業開支減少和樓市投資不振均為關鍵成因。目前已有跡象顯示,隨著借貸成本上升,商業投資和建造業活動正在放緩。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後出現「分立性政府」,這局面意味著推行財政支援措施的難度有所增加。然而,2023年美國經濟衰退的幅度和持續時間或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
強勁的就業市場正在支撐消費活動。傳統上,個人消費開支是美國經濟中更具抗逆力的部分。家庭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狀況良好,加上受惠於自環球金融危機以來的去槓桿化,以及2020年和2021年的財政刺激方案,美國經濟抗逆力亦有所增強。倘若經濟增長放緩有助冷卻由需求拉動的通脹,聯儲局亦有機會在貨幣政策上採取相對溫和的立場。
歐洲方面,由於俄烏衝突以及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經濟衰退風險大幅增加。調查數據顯示,消費者和企業的悲觀情緒已對消費、商業活動和企業投資構成壓力。天然氣的庫存補充工作出奇地順利,或有助歐洲地區渡過預料之外的溫和冬季。然而,當局仍需要推行財政支援措施,以協助家庭和企業化解生活成本危機。值得慶幸的是,在艱難形勢下,歐洲各國政府都願意動用財政儲備協助各方解困。
至於中國,經濟復甦的實際時機將取決於政府如何調整現行新冠防疫政策方針,以及財政和貨幣政策如何配合當前的經濟重啟。鑑於勞工市場緊絀、消費者和企業情緒低迷,以及在經濟增長持續疲弱的不利影響下,我們預計中國將於2023年逐步放寬其現行新冠防疫政策。這應有助提高政策刺激措施的成效,從而驅使經濟增長加速。市場情緒更為樂觀,亦有助穩定房地產市場。中國的增長反彈將會與美國和歐洲的衰退風險形成鮮明對比。
至於亞洲,成熟地區需求疲弱,已經導致香港、新加坡、南韓和台灣等經濟體的出口收縮。另一方面,隨著愈來愈多經濟體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並重新開放邊境,帶動國內需求和服務業復甦,因而局部抵銷出口收縮的影響。由於亞洲消費者存在積壓需求加上供應鏈可能繼續面臨挑戰,通脹有可能會飆升。
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增長低於趨勢水平,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則可能會加快
圖1:環球經濟增長預測
2. 美國的高通脹會否演變成通縮?
通脹問題使聯儲局和其他成熟市場央行舉步維艱,並將推動2023年的貨幣政策走勢。就美國而言,整體通脹率正趨緩和,核心通脹率應已見頂;但要實現聯儲局的目標仍將有漫漫長路。
環球能源和商品價格下跌,將拖低整體通脹率。能源消費價格通脹(消費者物價指數)正在降溫,主要受汽油價格下跌所影響。
核心商品通脹亦正在放緩。首先,環球供應鏈問題出現緩和跡象,樽頸壓力亦正在改善。其次,美元持續保持強勢,將有助抑制進口通脹。其他領先的消費品物價指標,如核心貨品生產物價和商品價格,亦紛紛呈現回軟跡象。最後,由於多國政府削減財政刺激措施、積壓需求消退,加上金融環境收緊,環球經濟增長將會放緩,並拖累核心貨品需求。
然而,隨著需求繼續從貨品轉向服務業,核心服務業通脹估計將會持續高企。醫療保險和燃油價格趨於平穩,健康護理和機票費用估計亦會持續回軟。不過,勞工市場依然緊絀,工資增長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迫使企業抬高價格。加上佔核心通脹籃子42%的住屋成本依然強勁,這亦會是核心通脹率變化的主要貢獻因素之一。儘管樓價已見頂,但由於新的租賃協議仍然反映早前上漲的樓價,故此住屋成本預計將處於高位。有見及此,我們認為住屋成本將會居高不下,並尚需一段時間才會緩和。
我們預計,在2023年第四季或之前,整體通脹率將放緩至3.5%,若使用聯儲局慣用的個人消費開支平減指數衡量指標,則為2.7%。這將與聯儲局2%的通脹目標相若,但仍然略高。加上在俄烏危機下,環球供應鏈及能源和商品市場有機會進一步受阻,構成通脹的主要上行風險。
總括而言,我們預計2023年將會出現反通貨膨脹,原因是物價上漲速度有所放緩,但並非物價較一年前水平為低的通縮。能源市場則可能屬於例外。只有在美國和環球經濟迅速降溫的情況下,能源價格才有望回落。通脹率將於2023年高於目標水平,加上商品市場動盪,以及與供應鏈和極端天氣事件相關的事件風險,或會加劇通脹波動性,並使到聯儲局在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上面臨嚴峻挑戰。
通脹將逐步緩和,但受消費物價指數持續高企的部分(如住屋)所推動,通脹依舊居高不下
圖2:美國:通脹
3. 聯儲局是否有機會減息?
在聯儲局以創紀錄的步伐加息後,聯邦基金期貨市場的走勢反映出2023年年底或之前減息的可能性甚微。市場憂慮,聯儲局為對抗通脹而加息的力度和步伐過於進取,當中存在過度緊縮的風險,對經濟增長構成下行壓力,並有可能使美國陷入衰退。根據聯儲局官員的最新評論及我們對美國經濟的展望,政策利率有望於2023年第一季見頂,但聯儲局若要在2023年開始減息仍存在較大限制。
在利率走勢方面,我們預計聯儲局可能於未來的議息會議上實施幾次幅度較小的加息,升幅將從最近75個基點的水平回落,使2023年的關鍵利率保持約為5%的水平,並存在上行風險。
通脹率仍高於聯儲局的目標,處於令人不安的水平。隨著部分主要通脹因素開始消退,形勢已略見改善。能源價格現已見頂回落,環球食品商品價格正趨回軟,而供應鏈問題似乎亦正在消退。然而,聯儲局最近並未提及通脹壓力有所紓緩,可見在此之前,局方暫未考慮轉向更寬鬆的貨幣政策。
經濟形勢亦大同小異。聯儲局認同,經濟增長有所放緩,加上其收緊金融狀況,因而造成當前這種形勢。儘管如此,勞工市場仍然緊絀。就業增長有機會放緩,但職位空缺遠高於求職者人數,可能會驅使聯儲局加強其鷹派立場。聯儲局官員亦一再重申,局方願意容忍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一段時間,以期遏止通脹。
我們應當謹記,聯儲局需要重拾政策可信度,同時為市場提供清晰透明的指引。局方預計在2023年第四季或之前,個人消費開支通脹率和失業率將分別達到2.8%和4.4%。因此,通脹率要達到其推測數字,仍有一段距離。在沒有發出充分警告的情況下,聯儲局不太可能扭轉目前的路線。只有當通脹重回正軌,邁向聯儲局2%的目標水平,並且經濟活動表現疲弱和失業率有所上升時,當局方會徹底扭轉現行的貨幣政策。目前為止,這個情況在2023年的大部分時間內均不太可能發生。
市場預期聯儲局將於2023年某個階段改變路線
圖3:美國:貨幣政策
4. 中國經濟復甦會否將惠及亞洲市場?
由於中國的新冠疫情捲土重來,加上政府實施嚴格防控措施,持續對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構成壓力。這些經濟挑戰勢將促使當局於2023年逐步放寬現行新冠防疫政策。要促成這一轉變,疫苗接種率必須有所提高,尤其是長者疫苗接種率,而醫療系統亦需要作好充分準備,以應對上升的感染人數。倘若重症病例和死亡人數得以回落,將會是中國政府放寬防疫政策的重要理據。
近日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活動主要由製造業和出口支撐。隨著政府進一步推行各種刺激經濟措施,基建建設的強勁動能有機會持續至2023年。相比之下,消費者情緒依然低迷,消費增長乏力難免拖累整體的經濟表現。與此同時,消費者信心欠佳,進一步使房地產投資和樓市活動受壓。上述種種因素均顯示,疫情防控措施的微調工作對重振消費者和企業信心,以及提高政策刺激措施的成效是極為重要的。倘若這種情況於2023年春季出現,經濟重啟與持續的政策刺激措施相輔相成,可望有助穩定國內經濟增長,並透過貿易和境外旅遊惠及其他亞洲經濟體。
鑑於中國在區內貿易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內經濟復甦或會為亞洲的需求注入一些新動能,尤其是在美國和歐洲經濟正在放緩之際。在中國政府實施封鎖措施期間,國內消費者購物時變得更加謹慎,儲蓄金額亦相應增加。因此,2022年前10個月的貨品進口按年放緩至3.5%,相對去年同期的31.4%大幅下跌。這是電子產品供應鏈整體受壓的原因之一,對南韓和台灣的半導體需求尤其疲弱。
中國消費市場的積壓需求潛力龐大。目前,中國家庭的銀行存款總額達到116.5萬億元人民幣,相比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高出42%。若然這種需求隨著經濟重啟而得到釋放,將對其他亞洲經濟體產生溢出效應,並可望帶動經濟增長。
服務貿易亦是帶動區內經濟增長的另一途徑。2019年,中國遊客境外旅遊的消費總額達到2,546億美元,而亞洲是主要旅遊目的地。這項開支於2021年縮減至1,057億美元,並因更加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而於2022年再次大幅下降。除了旅遊業之外,消費者對海外教育、健康護理和金融服務亦有潛在需求。鑑於目前的低基數,中國重新開放有望為整個亞洲的服務行業創造機遇。話雖如此,根據目前疫情防控措施逐步放寬的趨勢,有可能要到2023年下旬才能實現全面復甦。
在新冠疫情捲土重來期間,中國消費活動雖然受壓,但稍後有可能為整個亞洲帶來龐大增長機遇
圖4: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構成
5. 在聯儲局的鷹派立場和強勢美元的環境下,亞洲經濟體能否蓬勃發展?
以當前的加息週期來看,聯儲局明顯依然認為,加息太少比過度收緊貨幣政策的風險更大。隨著美國經濟軟著陸的機會已愈來愈微,投資者難免憂慮會殃及池魚。根據過往經驗,聯儲局的鷹派立場歷來為亞洲經濟體帶來諸多不利因素,並拖累資產表現。在壓力持續增加之際,投資者希望知道(1)亞洲經濟體是否能夠承受聯儲局的鷹派立場和美元升值所帶來的進一步壓力,以及(2)哪些經濟體最容易遭受影響。
為進行評估,我們分析了一系列關鍵類別的指標,例如外匯儲備覆蓋率、國際收支平衡的指示和外匯資金需要的迫切性,以及整體槓桿指標。
由於多個環球央行為遏制貨幣過度波動而出手干預匯市,導致不少國家的外匯儲備下跌速度加快,因而引發憂慮。然而,亞洲大多數經濟體的儲備水平仍屬穩健。馬來西亞和中國的情況似乎最不穩定,但我們注意到,在資本管制向來有效的經濟體中,國內存款外流的風險較低。因此,若依賴那些僅觀察外匯儲備覆蓋率對比潛在本地貨幣供應流出的程度,相關性未必如其他指標般高。
在經常賬結餘方面,大多數亞洲經濟體的經常賬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仍然持平或為正數,受惠於貨品(中國、南韓、台灣地區)和商品(印尼、馬來西亞)出口的國家尤其如此。相反,印度、泰國和菲律賓由於進口成本和旅遊業下滑而出現貿易赤字,然而,旅遊業趨勢有見好轉,商品價格亦已從高位回落。
除泰國外,大多數亞洲經濟體的實質利率差異有所收窄,但仍然為正數。中國、南韓和泰國等經濟體的債務水平相當高,但大部分為本幣國內債務,這意味煞停外部融資的風險甚低。
我們的評估顯示,儘管部分亞洲經濟體的外部指標出現惡化,但仍有合理的緩衝空間,足以承受進一步的壓力。
圖5:新興市場對外收支狀況
6. 甚麼事情會出錯?
最為危險的事情,莫過於難以預料的風險,即所謂的「黑天鵝」事件。與此同時,市場現時充斥著「白天鵝」,即可見範圍內的風險。鑑於其數量眾多,情況同樣令人憂慮。
幾乎所有經濟體的2023年經濟預測數字已經下調,而環球經濟增長或於未來一年停滯不前。沉重的生活成本和可能揮之不去的通脹壓力,例如央行誤判貨幣政策所需的緊縮程度、中國經濟重啟、在俄烏衝突持續下的地緣政治局勢以及其對環球能源價格的影響,均對黯淡的經濟展望構成風險。經濟活動本已疲弱,假如再度遭受能源衝擊,則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影響。
我們預期,美國的通脹率現已見頂,其他成熟市場的通脹率亦接近見頂。然而,通脹壓力已經變得愈來愈廣泛,除食品和能源領域外,亦開始涵蓋更多類別的貨品。所引致的風險是,由於上述更廣泛的通脹壓力減退速度較慢,決策當局將再次面臨通脹預期上升和通脹螺旋式向上的問題。我們有明確理由相信,通脹步伐將於2023年放緩,但下行路徑和終點則仍有待商榷。
聯儲局已拉開加息序幕,最終會將政策利率上調至超過5%的水平,但倘若通脹持續不退,或者局方認為有需要遏止不斷上升的通脹預期,則可能重新實施更進取的加息措施。這無疑會使美國陷入衰退,並有損聯儲局的可信度,從而導致風險資產和零風險資產再次急劇重新定價。
在供應受限的情況下,環球需求亦有所減弱,預計會對能源價格壓力產生紓緩作用,尤其是石油價格。然而,倘若俄烏衝突升級,能源供應出現進一步受阻的風險,加上國際社會加強針對俄羅斯制裁力度的不明朗因素,有機會再度引發能源價格衝擊。此外,在歐洲方面,區內大部分國家的經濟展望有可能全然取決於天氣狀況。
中國經濟的預期重啟可能會激發亞洲市場的「動物本能」,從而帶來機遇。所產生的風險是,中國疫苗接種速度低於預期,而且在今年大部分時間,經濟表現仍然低迷。倘若中國政府未能提高當前新冠防疫政策的靈活性,消費者和企業情緒就不太可能有所好轉。這可能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連鎖反應,並構成更廣泛的財務壓力。
2023年並不乏可能出錯的事情,但從正面角度來看,風險的能見度變得更高。這意味著投資者可以充分作好準備和進行配置,在必要時管理風險。
市場的共識預期是通脹將逐步回落,但實際路徑對2023年展望構成最大風險
圖6:通脹率將在未來一年回落,但其下跌步伐和幅度是否足夠?
7. 現金能否於2023年再次跑贏大市?
利率快速上升令現金再次成為可取的資產,特別是考慮到其年初至今的+1.0%回報率已領先許多其他資產類別。愈來愈多亞太地區市場的定期存款利率已相繼調高。在過去一年裡現金跑贏大多數資產後,尤其是債券等具防守性的資產,投資者發現這種「更安全」的選擇頗有吸引力。然而,我們提醒投資者,現時不應鎖住現金以換取收益。
不少投資者認為,因為存在著近因偏差,一種資產類別在過去幾個月表現領先,即意味著其應會繼續跑贏其他資產類別。這說明了為何投資者可能更傾向持有現金。現金是最具流動性的資產,但要獲得收益,投資者可能需要放棄6至12個月期的流動性。當市場轉向時,鎖定更高現金利率的機會成本可能甚高。倘若經濟好轉,或者聯儲局在2023年中後段時間開始轉向,則投資者有可能會錯過潛在市場反彈的時機。在經濟週期中,經濟的早期復甦階段通常會產生最強勁的市場回報。
根據過往經驗,現金跑贏60/40股債投資組合的情況不會持久。自2003年(不包括2022年)以來,有四個曆年現金跑贏由股票及債券構成的60/40股債投資組合。在該四個年度,60/40股債組合在隨後一年裡都大幅跑贏現金。我們認為,歷史重演的部分條件已經具備。
首先,固定收益及股票的估值均已大幅回調。歐洲(除英國)、亞洲(除日本)及新興市場等市場的估值均低於其15年平均水平。投資級別及高收益債券的企業信貸息差亦高於長期平均值。其次,儘管成熟經濟體面臨重大衰退風險,但相比經濟週期的其他階段,在隨後的復甦階段通常會實現回報。此外,股市通常會先於經濟數據及企業盈利見底反彈。因此,我們認為值得持有一些儲備資金,一旦聯儲局及其他央行的鷹派態度軟化及經濟開始復甦,便可重新投資風險資產。
過去20年,現金曾四度跑贏60/40股債投資組合。投資組合於隨後一年表現明顯領先現金
圖7:60/40股債投資組合總回報率對比現金回報率
8. 增長股是時候實現回報嗎?
受到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增長股於2022年表現落後。迅速飆升的孳息率對昂貴估值造成衝擊。領先科技企業的業務模式日益成熟,亦導致盈利預期下調。
踏入2023年,通脹高企、聯儲局立場強硬以及盈利進一步下調等因素,仍可能對增長型企業構成一些阻力。在經濟增長受壓時期,防守性行業與資產負債表強勁、現金流充裕的優質企業仍為投資者首選目標。隨之而來的經濟復甦將利好盈利與經濟週期密切相關的企業,其中包括金融、非必需消費品和工業。
儘管如此,對於長線投資者而言,我們認為增長型企業蘊藏龐大機遇。增長型企業歷來都能夠在較長線錄得最強勁的盈利表現,其估值經過2022年大幅下調之後,目前水平變得更為合理。推動增長股表現的一大催化因素,正是美國政府債券孳息率(或稱貼現率)見頂。一旦聯儲局停止加息,這個情況有可能於2023年年中出現。然而,我們認為投資者應在反彈的早期階段著眼於具有盈利的增長型企業,而尚未錄得盈利的企業只有在貼現率大幅下降後,才能重獲投資者的青睞。
增長股相對價值股仍較昂貴。然而,增長股盈利在長線已超越價值股
圖8:環球股票:增長股與價值股
9. 亞洲股市能否跑贏美國股市?
亞洲股市於2022年表現失色。國內經濟重啟固然為亞洲股市提供了支撐,但由於美元已大幅升值、中國政府持續實施新冠防疫限制措施,加上成熟經濟體的外部經濟狀況持續惡化,因而抵銷了經濟重啟的貢獻。2023年,亞洲股市相對於美國股市的表現將取決於上述因素的綜合影響。
亞洲股市面臨的挑戰之一,正是美元的異常強勢,原因是強勢美元歷來與相對疲弱的亞洲股市回報存在相關性。然而,美國國庫券孳息率見頂,可能有利美元與亞洲貨幣之間的關係更加穩定,從而支撐亞洲股市回報,並促進資金流入亞洲地區。此外,亞洲經濟的相對增長領先美國,亦有望為亞洲貨幣帶來支持。隨著投資者希望把握廉宜估值的機會,資金因而流入亞洲資產,這亦將有助提振亞洲股市。
隨著中國重新開放,前景將有所改善,亦有望構成利好因素。中國股市先後於2022年6月和11月初反彈,體現了廉宜估值和潛在經濟復甦的互相結合可利好股票表現。中國需求反彈,將有助抵銷亞洲對美國和歐洲出口放緩的影響,並緩解當前供應鏈方面的壓力。
歐洲即將出現經濟衰退,這將構成重大不利因素,而對美國的出口增長於過去兩年一直是推動亞洲經濟復甦的關鍵。亞洲出口的需求已經出現一些放緩跡象,而消費習慣回復正常,加上新冠疫情封鎖期間積累的貨品庫存過多,有可能令放緩情況雪上加霜。
亞洲股市的估值於2022年大幅下調,區內多個股市的市盈率目前低於其12個月預期區間的長期平均水平。由於大部分負面消息已被消化,亞洲股市估值相對於美國股市更具吸引力,盈利預期亦更符合實際狀況。
此外,部分亞洲經濟體將能夠承受美國和歐洲經濟增長放緩所帶來的影響,尤其是以區內貿易為主且國內消費者基礎強大的經濟體。美元於2023年應是相對輕微的利淡因素。話雖如此,市場情緒改善可能視乎中國經濟重啟的情況,後者將為亞洲地區整體帶來動力。
主要觸發因素將利好亞洲股市的估值
圖9:環球股票:估值
10. 現在是投資長存續期固定收益產品的時機嗎?
債券在投資組合中具有兩個作用:一方面提供可靠的收益來源;另一方面透過多元化1配置和不具相關性的回報,以幫助降低波動性。長期以來,由於孳息率一直極低,甚至處於負值區間,債券要發揮上述作用的潛力,均受到嚴重阻礙。然而,債券投資者經過2022年的重挫後,情況有所改變,並為負孳息率的時代劃上句號。
債券價格於2022年出現有史以來的最大跌幅。截至10月10日,作為政府債券基準的彭博環球綜合債券指數(美元對沖)曾下跌11%至最低水平;而截至10月21日,該指數孳息率則增加兩倍,從1月3日的1.09%升至3.15%。
鑑於通脹持續高企,且環球央行致力使通脹回落至目標水平,造成了債市急劇重新定價,並加劇市場的波動性。
俗語有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根據2022年的經驗,孳息率上升令估值變得理想,債券可望錄得顯著升幅。毫無疑問,隨著孳息率上升,債券相對於股票的吸引力已有所提高。盈利收益率息差,即BBB級美國企業債券孳息率與標準普爾500指數盈利收益率之間的差異,自2009年以來首次變為負數。
孳息率上升意味著核心政府債券可再次發揮創造收益和多元化1配置的雙重作用。孳息率上升亦代表收益水平有所提高,若經濟展望進一步惡化,孳息率將有下跌空間。
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升溫,加上聯儲局加息週期接近尾聲,均意味著孳息率於2023年的下行風險大於上行風險。
然而,利率見頂的時間及通脹率預期於2023年下降的速度均尚未明朗,反映股票和債券仍然呈正相關性。假如經濟增長與通脹能更好地配合,將表示股票及債券市場的表現會再次呈負相關性。與此同時,債市的波動性或會超出投資者所期望。我們認為,隨著2023年上半年的通脹和利率展望變得明朗,投資者應逐步增加存續期持倉。
負孳息率債券與環球綜合債券指數孳息率的百分比
圖10:負孳息率債券與指數的到期孳息率的佔比
結論
經歷了2022年通脹飆升和貨幣緊縮政策之後,經濟表現和應對政策於2023年可能會出現較大差異。主動型管理和多元化1配置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投資原則,讓我們在經過一年衝擊後得以重新開展投資之旅。在2023年,我們身處的投資環境有望出現彩虹,關鍵在於作好準備,以捕捉這個重要時機。
環球市場洞察策略部
許長泰
常務董事 亞太區首席市場策略師
Clara Cheong
Kerry Craig
執行董事 環球市場策略師
林雅慧
執行董事 環球市場策略師
朱超平
執行董事 環球市場策略師
周奐彤
執行董事 環球市場策略師
許慧恆
副總裁 環球市場策略師
前川將吾
執行董事 環球市場策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