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迪下調評級突顯投資者所要面對的財政挑戰,美國的債務/赤字已經處於高水平,如果調和法案獲得通過,情況將會更加失衡。
概覽
- 上星期,穆迪將美國的信用評級由Aaa級下調至Aa1級,這是繼標準普爾及惠譽分別在2011年及2023年下調評級之後,最後一家主要評級機構下調美國的信用評級。穆迪指今次決定是基於政府債務增加,以及利息成本上升。市場的即時反應包括股市出現沽壓,並推高長期利率,美國30年期國庫券收益率升穿5%。
在市場消化這則消息之際,亦為投資者帶來幾項重要啟示:
- 美國的財政狀況轉弱已非新消息。正如前述,標準普爾早在差不多15年前已就債券負擔、赤字增加,以及政治僵局等同類問題首次下調美國評級。而惠譽則在2023年下調美國評級,穆迪跟隨只是時間問題。
- 這次下調評級可能會助長財政鷹派推動降低調和方案的規模,並將7月4日前通過的目標延遲。今次正值美國國會透過調和法案協商預算案,而美國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CRFB)預計,眾議院的調和法案如果容許某些條款提前到期,在2034財政年度可能會使債務增加約3.3萬億美元;如果這些條款得以延長,成本將會上升至5.2萬億美元。
- 我們預期機構需求的短期影響有限:即使信用評級被下調,主要機構及銀行因為監管規定,不太可能被迫拋售美國國庫券。相反,如果潛在的補充槓桿率(SLR)改革將美國國庫券排除在槓桿率的計算之外,國內銀行在中長期內有望成為更大的國庫券持有人。
- 預期投資級別信貸的評級會出現一些波動,但是資產負債表的穩健性及違約風險是影響息差的重要因素。「主權上限規則」是一項指引,規定在一個國家裡,任何借款人的評級,不應高於該國的主權政府。理論上,這次下調評級可能會引發投資級別信貸出現廣泛性的價值重估;息差在2011年擴大,但在2023年則維持穩定。由於違約率偏低、企業資產負債表強健,我們認為信貸息差在今次事件中仍能維持穩定。
整體而言,即使今次評級下調可能會造成市場的短期波動,但是我們並不認為這會大幅改變較長期的敘述。從財政角度看,部分眾議院共和黨人可能會主張以關稅收入及政府效率部門(DOGE)削減的支出以抵銷調和方案。然而,由於這些措施是透過行政命令而非國會制定,他們很可能只會將關稅收入作為一種「口頭上」非正式的抵消方法。不過,長期來看,任何關稅收入最終都應該會被較低的經濟增長所抵銷,所以其對赤字及債務佔GDP(國內生產總值)比率的影響基本上亦會被抵銷。
穆迪下調評級凸顯投資者所要面對的財政挑戰,美國的債務/赤字已經處於高水平,如果調和法案獲得通過,情況將會更加失衡。因此,投資者應廣泛地在全球維持分散配置,以抵銷美國「例外主義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