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趨勢:數位化創新的投資機會
2020年12月
本篇摩根想讓你知道的是:
1.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從疫情危機重回正軌,投資人該為下一波的成長趨勢做好投資準備。數位化創新正在科技和健康護理等領域發揮前所未見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2.部份投資人或許只是將科技、或結構性的改變視為一種短暫的現象,但同時,已經有投資人對科技、結構性改變和數位化趨勢,採取更開闊的視野和布局。
在這篇文章,我們將會分享對數位革命的五大看法,以及其所引領的趨勢。
Q1:數位化創新會帶來哪些大趨勢?
- 科技幾乎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投資人也在適應數位應用無所不在的世界。科技革命不斷帶來顛覆改變,但疫情危機的確加快了這些結構性改變的速度。
- 科技正見證新浪潮初現,其所衍生的一連串長線大趨勢,對於雲端運算、人工智能、自動車和5G通訊等產業,相當有利。
- 在歐美等成熟市場,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的發展正是數位化轉型的寫照。目前,數據的蒐集與運用的能力均為前所未見,並且有助科技和人工智慧滲透、甚至重塑各行各業。以人工智慧為例,於金融業用以辨識欺詐事件,在評估貸款品質及信貸風險等方面的運用,愈來愈常見。
- 就亞洲而言,人口結構相對較佳(年輕人口占比相對較高),加上研發及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內在需求便成為推動亞洲科技增長的主因之一,同步帶動了軟體、硬體、消費,甚至是健康護理等多方領域的迅速轉型及整合。例如不少亞洲科技龍頭企業憑藉卓越的研發及生產品質,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已奠定重要地位,並廣受認同成為產業巨擘,市場占有率與日俱增。
科技發展大趨勢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Shutterstock,資料日期2020.8。僅供說明一般市場趨勢之用,並不構成任何研究或投資建議。
Q2:健康護理產業未來趨勢如何?
- 科技與疫情危機都正在重塑健康護理產業的未來面貌。健康護理的創新與醫學發展息息相關,例如新藥開發或新穎的外科技術。
- 然而,這次的疫情危機加快了健康護理服務在某些創新領域的發展,例如醫療管理數據分析,和數位診斷工具,而相關研發工作勢必會繼續下去。
- 遠距治療也是另一個很重要的趨勢,這不僅讓拉近醫生與患者之間距離,亦有助降低醫療相關的行政成本,所以這方面需求很可能繼續增加。同樣地,遠距監控技術也有助防止慢性疾病患者病情惡化,我們觀察到這些技術正強勢成長。
Q3:數位化創新如何令亞洲蛻變?
- 以上提到的大趨勢,在亞洲各地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在所有機會中,我們認為,數位轉型是目前最令人振奮的領域之一,發展非常迅速,但這才只是剛起步。
- 在亞洲,企業軟體仍然是相對新穎的概念,企業仍在熟悉企業資源規劃(ERP)、軟體即服務(SaaS)、平台即服務(PaaS)*1 等業內術語,不少市場在採用上仍處於起步階段。以中國為例,估計其公共雲端市場規模今年將達222億美元,僅佔全球市場規模約9% *2。
- 另一方面,市場普遍認為日本是重要的創新基地,不過當地企業在軟體應用上卻相對緩慢,只是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才開始以更開放的態度接受以雲端為基礎的營運模式。我們認為,隨著新任日本首相菅義偉上任,若「菅氏經濟學」有任何推動政策,都會成為日本數位轉型的強勁動力。
- 消費者方面,我們觀察到中國及南韓的電子商務迅速成長,而且其滲透率強勁。不過,部分東協成員國的滲透率仍遠遠為低,暗示未來當地龐大的增長潛力。
- 雖然傳統上,大家習慣聚焦歐美等科技巨頭,但亞洲的科技實力亦不容忽視。我們看到,一些亞洲本土龍頭不僅在區內出類拔萃,在全球亦佔據領導地位。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全球只有三家公司能夠生產先進晶片,而其中兩家正是來自亞洲。
亞洲電子商務滲透率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數據截至2020年8月底。預測、估計,以及其他前瞻性陳述根據最近的判斷與預期。內容僅供說明之用,而且只是指示有可能出現的情況。考慮到預測、估計或其他前瞻性陳述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實際事件、結果或績效可能與所反映或預期的存在重大差異。提供的訊息僅供說明一般的市場趨勢,並不構成任何研究或投資建議。
*1.ERP意為企業資源規劃、SaaS意為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意為平台即服務。
*2.資料來源:Frost & Sullivan、Gartner、Bernstein analysis、摩根資產管理。數據截至2019/11/13或最新數據。預期值反映2020年預測資料。僅供說明之用。預測、推算及其他前瞻性陳述均建基於現時之看法及預期,僅供說明之用,以顯示可能出現的情況。鑑於預測、推算及其他前瞻性陳述本身均附帶不確定性及風險,故實際情況、結果及表現均可能與所反映或構想的情況出現重大落差。提供的訊息僅供說明一般的市場趨勢,並不構成任何研究或投資建議。
Q4: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對科技投資有多重要?
- 強健投資流程會結合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元素,有助投資人根據其投資目標及風險偏好,選擇長線展現回報潛力,並可望發揮正面社會影響的產業。
- 同時,全球的疫情危機,也帶動大眾對社會問題及氣候變化的更多討論,永續投資變得比以往更為重要。此外,電動車等相關領域,也自然更注重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方面的議題,這將自然吸引關注該議題的的新一代消費者及投資人。
- 另外,隨著市場愈來愈關注企業治理和股東回報,科技公司漸漸派發較具吸引力的股息(股息率並無保證。過去業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反映科技投資不僅為成長型投資,與收益亦息息相關。
Q5:科技產業是否會重蹈網路泡沫的覆轍?
- 美國科技業在標準普爾500指數*3舉足輕重,尤其與其他市場相比。而自今年3月以來,科技股的強勢便一直帶動美股向上。在亞洲,中國是其中一個率先復甦的經濟體,我們觀察到許多科技產業,例如電子商務、遊戲和企業軟體等,均展現強勁升幅。
- 隨科技股估值回升,可以感受到,部份投資人開始擔心,會不會重演1998至2000年網路泡沫的危機?我們就拿數據來看,觀察MSCI綜合亞太資訊科技指數的歷史每股盈餘、市盈率和股本回報,我們認為目前資訊科技的基本面相對強健,完全不同於網路泡沫時期的超高市盈率。現階段,目前,投資人更在乎的是企業是否具備強勁的盈利率和成長前景。
- 我們認為,當投資科技產業時,長遠眼光至為關鍵。科技領域細分次產業繁多,更須開闊思維,及尋找理想成長潛力企業的眼光。
- 地緣政治等短線市場消息,仍然可能導致市場波動,所以投資人更需要能看清基本面。面對挑戰的大環境,我們認為個別行業將會加快整合,而優質企業將會受惠,尤其是龍頭企業。逆境之下雖未必盡如人意,但過程中往往強者愈強。
本次上升週期與科網股泡沫比較
MSCI綜合亞太資訊科技指數(以美元計價的總回報來源分布,以美元計價)
資料來源:過去業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彭博、摩根資產管理。數據截至2020年8月底。預測、估計,以及其他前瞻性陳述根據最近的判斷與預期。內容僅供說明之用,而且只是指示有可能出現的情況。考慮到預測、估計或其他前瞻性陳述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實際事件、結果或績效可能與所反映或預期的存在重大差異。上述公司/證券僅供說明之用,不應被視為購買或出售的建議。摩根資產管理可能會或不會代表客戶持有上述任何或所有證券的倉位。提供的訊息僅供說明一般的市場趨勢,並不構成任何研究或投資建議。指數不包括費用或營運開支,且不可作實際投資。
*3. 資料來源:標普全球評級、富時羅素、MSCI。數據截至2020/8/31,資訊科技佔標普500指數比重28.7%,佔MSCI所有國家亞太區除日本指數16.9%,佔富時100指數0.9%。
要乘風破浪追逐未來的增長,關鍵在於尋找能夠長線增長的主題。聚焦於經濟大趨勢,並採取積極主動的策略,將有助長線投資者把握更優質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