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智慧機器人,你想到投資什麼呢?
2021年11月
公衛意識因新冠疫情大幅提升,同時推動零接觸需求。隨著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機器學習(Machine Leaning)、第5代行動通訊(5G)、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數據(Big Data)等技術成熟,各式各樣的機器人相繼問世,除了讓各行各業開始出現結構性改變,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有「智慧」。以智慧機器人為例,搭乘這波顛覆性科技掀起的智慧革命,運用不再只侷限於傳統的工廠或倉庫,在日常生活中的辦公室、餐廳、醫院等公共場所和物流配送等場景的運用也越來越普及。
目前智慧機器人於日常生活的四大運用場景
場景1: 醫療院所場景1:醫療院所
疫情期間,環境清潔消毒等防疫措施不容馬虎,但若以傳統人力頻繁地進行,往往讓清潔人員體力不勝負荷,衍生的人力成本也跟著攀升。為了提升清消作業效率,同時降低第一線護理人員照護負擔和進入隔離病房的感染風險,今年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導入「5G 智慧防疫清消機器人」,協助隔離病房自動消毒、提供運送餐盒及藥物等服務,另多家醫療院所內感染風險較高之場域,也可看到「紫外線消毒機器人」來回穿梭的身影。
場景2: 辦公室場所
智慧機器人在台灣企業或是政府機關等被使用的機會也愈來愈多,部分機構就會安排消毒機器人,利用夜間時段清消白天民眾和員工常接觸的公共空間。
此外,智慧機器人也可以是幫上班族解惑的職場萬事通。台灣在經歷多月的遠距居家辦公後,隨著疫情逐步降溫可控,上班族也紛紛重返辦公室,這時運用自然語言處理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剛好可以登場,幫助員工透過文字、圖像或語音,來和網路服務或應用程序進行互動和查詢。此外,聊天機器人也可以被設定自動化應對部分與客戶相關的互動,讓員工專注於策略制定及產品開發。
場景3: 餐飲業
餐飲業向來屬於勞力密集型產業,工作內容重複性高且瑣碎,造成員工流動率高和人員培訓管理不易等問題。再者,疫情期間實體接觸急凍,餐飲業者面臨寒冬,勞力凍結亦時有所聞。因此,不論是在降低成本、控制品質或製造話題的考量下,愈來愈多餐飲業者考慮在不同工作流程中導入智慧機器人。
以工作流程來劃分,智慧機器人在餐飲業的運用又可再細分為:迎賓、帶位、點餐、料理、送餐、收銀和外送等。以送餐機器人來說,就是一個搭載了室內空間定位、地圖編輯、智慧語音辨識、自動優化送餐路徑、智慧辨識障礙物和動態避障等多項技術的智慧平台車,因此除了可和客人互動,同時又可在餐廳內連回穿梭,完成送餐任務。
以美國連鎖速食業者麥當勞為例,部分門市開始嘗試自動語音訂購得來速,除了前端點餐服務,機器人也開始進入到廚房協助一些較為標準化、重複性高的工作,像是自動炸鍋和自動烤架等,若能以機器人來代替部分人力,省下來的人力便可被分配去做更有生產力的事,確實能有效提高餐飲經營效率。目光轉回台灣,部分摩斯漢堡的門市也可以看到送餐機器人穿梭的身影,機器人臉配有螢幕,能以影像和聲音和消費者互動。 (個股僅為舉例,絕無推薦之意)
場景4: 物流配送
疫情讓餐飲外賣與外送的市場需求驟增,即便疫情結束後,這波消費習慣的改變,也很難再回到過去。不讓美食外送平台專美於前,部分餐廳也開始投入送餐機器人技術研究。舉美國達美樂為例,和取得美國批准的新創貨運車隊Nuro合作,在美國部分城市利用使用無人自駕車外送披薩。 (個股僅為舉例,絕無推薦之意)
此外,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Wing Aviation無人機送餐計畫,在澳洲農村測試多年後,已正式在美國和芬蘭兩地的部分區域正式提供服務,服務所在區域的消費者,需要先透過手機下載Wing的官方App,再在上面挑選訂購食品,包括咖啡、壽司、蛋糕、零食、寵物食品等,甚至連運動服裝也在訂購之列。根據Wing統計,訂單平均運送時間在10分鐘左右,最快一筆訂單甚至只花不到三分鐘,比外送平台動輒半小時的等待時間還要來得快。(個股僅為舉例,絕無推薦之意)
除了Wing Aviation,亞馬遜早於2013年便宣布Prime Air無人機送貨計劃,和美國聯合包裹優比速(UPS)的Flight Forward,為目前無人機送貨的前3強。
亞馬遜和優比速本身就擁有龐大的既有需求和物流網路,亞馬遜甚至可以無縫接軌現有的電子商務,而受到疫情刺激,全新模式也因此誕生。Flight Forward和美國最大連鎖零售藥局CVS合作,為佛羅里達州最大的退休社區配送處方藥;Wing Aviation也幫助聯邦快遞和連鎖藥妝商Walgreens及餐廳配送食品和貨物到民眾手中。舊金山新創公司Zipline,則利用旗下的無人機隊伍在盧安達和迦納運送血漿和防護衣。(個股僅為舉例,絕無推薦之意)
隨著無人機商機越來越明朗,傳統零售通路巨頭也紛紛磨拳擦掌。英國零售巨人特易購(Tesco)與無人機送貨公司Manna合作無人機送貨服務。美國傳統零售業龍頭沃爾瑪(Walmart)也開始和無人機公司Flytrex合作,結合無人機送貨和住宅發展,並已遞交專利申請,於住宅建築加裝無人機專用貨物滑梯,方便卸貨,讓貨物傳送至輸送帶,再分送至各家信箱。(個股僅為舉例,絕無推薦之意)
儘管無人機現階段發展仍有許多需要克服解決之處,像是空域安全和無人機交通管制系統,但也因為和傳統貨車運輸相比,無人機省下的不僅人事成本和送貨成本,還有增聘員工的成本,又可降低交通堵塞和燃料排放問題,未來商轉價值高。
智慧機器人規模未來有望大躍進
隨著機械人研究的資金增加,市場預估全球機械人的市場規模可從去年的 250 億美元,增加至2030年的高達2,600 億美元。其中,專業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可望高達約1,700億美元,而工業及物流機器人的銷售額,將可高達約800 億美元(資料來源:波士頓諮詢公司,《Robotics Outlook 2030: How Intelligence and Mobility Will Shape the Future》。資料日期:2021年6月28日。),這將對智慧工作場所產生深遠影響,並帶來長線增長機遇。
看好尖端科技的投資首選
摩根基金-美國科技基金(本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
截至今年8月底止,摩根基金-美國科技基金(本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前十大持股佔比超過三成,不僅均為具成長性標的,且不乏重量級科技巨擘。若以產業配置來看,更是涵蓋主流和前瞻趨勢,例如應用範圍遍及AI、大數據等半導體類股佔比超過28%,看好智慧家居大未來商機的投資人,絕對不容錯過。
摩根基金-美國科技基金(本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產業分布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資料日期:2021年8月31日。參考指標:羅素1000EW科技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