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監管議題對產業及股市的影響
2021年7月29日
上週末,中國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雙減政策,針對教育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不但嚴禁教育類培訓機構進行資本化運作,而且也要強制將現有機構轉換為非營利性,這項官方政策造成相關類股股價近期出現較大幅度的修正。
解讀中國近期的監管政策
我們認為,對中國教育類股而言,目前的發展屬於最壞情境,官方政策讓該產業不再具備資本盈利的條件,因為在中國,教育仍是屬於具有敏感性的特殊產業,所以我們認為這項極端性的政策是例外發展,並不會會是其他產業的先例。
除了教育產業之外,7月以來一連串的互聯網與中概股監管事件,也持續影響投資人對中國股市的信心,但我們評估這些政策的初衷,仍是以建立適當監管框架、並確保消費者的數據是屬於公共而非私人企業,目的是降低潛在的行業壟斷風險而非扼殺創新,並藉此促進內需持續增長。
然而,現階段投資人仍須觀察這項政策的後續變化,以及其對在美國上市相關企業的影響。整體而言,互聯網與新創龍頭相關企業,仍是中國大消費與數位化趨勢中最大的受惠者,且經歷過之前的修正,主要的互聯網公司如騰訊、阿里巴巴、美團、京東與拚多多等,股價也已自前波高點回落20%~40%以上,對應其未來12個月的獲利,相關企業的股價可能已反映了大部分的利空,所以當前中國股市的估值,反而已極具長期投資的吸引力。
互聯網監管受害公司*每股盈餘/MSCI中國指數每股盈餘
資料來源:J.P.Morgan, Global Equity Research, 2021/07/26 *註: 此處的互聯網監管受害公司是指騰訊、阿里巴巴、美團、京東與拚多多等,個股僅為舉例說明,並無推薦之意
中國經濟與企業獲利依然穩健增長
我們認為,中國長期的經濟增長趨勢依然穩固,今年實質GDP成長率預期可達9%,企業盈餘也可望維持雙位數的成長,而近期人民銀行亦全面降準穩增長,對市場流動性與風險資產提供下檔支撐。
因此,我們對中國股市仍保持樂觀的看法,並將持續關注當地科技、醫療保健和消費等結構性增長產業的投資機會。
投資意涵與建議
不過,市場上的投資情緒,短期仍會受到此類消息的影響並導致股市波動加大,而且中國股市也需要時間來消化這些利空;所以,對投資部位較大、且較擔心短期波動者,可把相關投資部位分散到收益型及平衡型的產品上。對長期看好中國股市欲加碼者,反而可以利用近期修正的機會,以分批或定期定額的方式去建立長期的投資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