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主動式ETF已在台灣開放募集成立,代表大家可以運用的投資工具又多了一項。相信大家對被動式ETF已經相當熟悉,那麼,新開放的主動式ETF又是什麼呢?和被動式ETF有什麼不一樣呢?
大致來說,主動式和被動式ETF,兩者之間的「產品設計理念」、「需要的投資管理專業」,和「風險管理」三方面,是大大不同的。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的說明。
一、產品設計理念
「主動式」ETF指的是基金經理會做出特定的投資決策,目的是追求特定的投資成果,例如超越市場指數(也就是獲得超額報酬)、創造潛在收益,或是基金經理會依據存續期、收益率或信用品質等要素調整投資策略。換句話說,主動式ETF讓投資人可以接觸這些特定的投資策略,同時享有ETF的好處,例如交易靈活性和透明度。
反之,被動式ETF則是在追蹤某個指數或基準,例如標普500指數或環球綜合債券指數,它的目標就是追求與該指數表現一致。
二、投資專業知識
主動式ETF目的在為投資者帶來專業的研究和選擇投資標的,後面是由經驗豐富的投資組合經理及研究分析團隊提供的見解作為支持。這種監督和主動的證券選擇有助識別市場失調,並且掌握市場上可跑贏大盤的機會。
被動式ETF則是建立基準,並投資於基準中的證券標的。
主動式ETF的設計方式使它可以突破被動式ETF追蹤指數的限制。被動式ETF一般只追蹤一項指數,有可能投資於股票指數中較大型的公司,以及債券指數中較大型的債券發行商,因為它們在指數中所佔的比例較高。相反,主動式ETF可借助整個股票及債券市場的靈活及多樣性,從而帶來管理風險和增加超額回報的機會。
三、風險管理
主動式 ETF 的結構使其在波動市場中仍可靈活應對。主動的證券選擇,加上投資組合經理的專業知識,不單有助發掘價值機會,還可因應市場的快速變化而作出調整。例如,在市況低迷時,基金經理可將相關資產重新配置以增加策略的防禦性。
被動式ETF亦會重新配置資產,但是一般是為了反映追蹤指數的定期調整。這是由於被動式ETF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密切追蹤特定指數的表現。在指數再平衡期間,成份股的比重會重新分配、個別成份股會被剔除,或添加新的成份股,以確保指數的組成充分反映其制定的方法,待指數再平衡之後,被動式ETF就會遵循相同方式,重新配置相關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