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快樂!
2021年4月
過去12個月,新冠疫情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許多人被迫待在家中,也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那些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雖然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可能還是健康和社會交往這些話題,但環境和氣候也成為了我們的主要關切之一。
氣候變遷與新冠疫情一樣嚴重
去年疫情肆虐全球之際正值第50個地球日,當時市場調研機構Epsos在全球範圍進行了一項民調。(資料來源:Ipsos,地球日和新冠疫情2020,2020年4月,第1版,公開) 結果顯示,71%的受訪者同意,長期來看,氣候變遷和新冠疫情一樣都是嚴重的危機。還有68%的受訪者表示,如果他們的政府現在不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這會讓他們感到失望。
2020年不僅是全球疫情肆虐的一年,同時也打破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10年的記錄。近來發生的一系列全球性事件,比如加州的野火、澳洲的洪水和歐洲的熱浪,讓氣候變化的後果看起來更為明顯,並促使公眾更為支持減少社會碳足蹟的行動。
二氧化碳排放是問題的核心。歷史數據顯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與全球氣溫有高度相關。二氧化碳一旦排放,可以在大氣中停留至多1000年。這也是為什麼去年新冠疫情封鎖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但並沒有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的原因。相反,二氧化碳濃度近期攀升至0.0415%(415 PPM),這是過去至少8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
減碳優先各國力拼碳中和
全球政策制定者長期以來一直在討論如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但無論是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還是2015年簽署的《巴黎氣候協定》,都沒有就溫室氣體(GHG)減排目標達成一致共識。如今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達到約當500億噸二氧化碳。
在此背景下,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抓緊實現氣候目標。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在亞洲範圍內,承諾到本世紀中或在那之前,要實現淨零排放的經濟體數量,相當於亞洲2019年GDP的79%和2019年人口的46%。尤其是中國,在今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強調了到2030年之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這一目標,並加快向綠色經濟轉型,力爭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如圖)。
在全球範圍內,共有58個國家已通過氣候目標,這一數字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54%。在2021年11月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方會議之前,這一數字料會繼續增加,並可能誕生一個全新的大型氣候協議。
圖: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10億噸/年,二氧化碳當量
資料來源:氣候行動追踪組織,摩根資產管理。當前政策預測是氣候行動追踪組織提供的新冠疫情后的預測。市場指南-亞洲。截至2021年4月14日的最新數據。
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議的意義
隨著拜登當選第46任美國總統,強化了人們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勢頭增強的預期。到目前為止,拜登也已兌現其承諾,具體表現在美國已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議》,並承諾在2050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儘管拜登目前正著手籌備一項2萬億美元的「重建基礎設施和重塑經濟計劃」,以專注應對美國國內的氣候變化,他也非常希望將氣候變化這一議題全面納入美國外交和貿易政策中去,以促使主要國家進一步提高國內的氣候目標。
這就是為什麼今年的地球日可能成為全球氣候政策一個新里程碑的原因。事實上,在提出「地球日」這一概念51年後,美國已經決定利用這一天組織一場全球領導人氣候峰會,以提高各國領導人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程度。
在低碳與增長之間取得平衡
為了向低碳經濟轉變,我們的生活、生產和消費方式都將發生巨大變化。經濟增長可能受到的影響,取決於轉型是「棍棒式」的,即由私營企業通過新的法規和稅收等方式承擔大部分轉型成本,還是「胡蘿蔔式」的,即由政府通過補貼和其他形式的財政刺激來支持轉型。(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 2021長期資本市場預測,評估氣候變化政策對投資的影響)
政策制定者需要在這兩個政策槓桿之間找到正確的平衡點。但為了加快減排速度,全球政策組合中肯定需要有一個以棍棒為基礎的方法(三十人小組, 讓淨零排放經濟轉型成為主流,2020年10月)。最常見的方法是徵收碳稅,或採取更寬泛的做法,即通過稅收或排放交易計劃(ETS)來設定碳價格,以激勵碳生產者降低碳強度。
最終,每個國家的碳價格,將成為衡量其應對氣候變化決心的標準。這就是為什麼必須要麼通過直接稅收或ETS,要麼通過 *「碳邊境調節稅」來間接規避監管套利,從而為碳價格創造一個全球公平競爭的環境。(*碳邊境調整的主要目標是通過避免碳洩漏來應對氣候變化。當生產從一個國家轉移到減排目標較低的其他國家時,或者當這個國家的產品被碳密集型進口產品所取代時,就會發生碳洩漏。如果這種風險成為現實,全球排放量將不會減少。這也會使該國及其各行業為實現《巴黎協定》的全球氣候目標所做的努力受挫。在這種情況下,碳邊境調整機制將確保進口價格更準確地反映其碳含量。)
對於投資者的啟示
投資者至少應該意識到,與氣候有關的監管和政策措施,可能會如何影響其投資組合的價值。然而,這種意識並不意味著看空化石燃料能源行業。在我們看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將對身處各個行業、國家、跟企業產生廣泛的影響。在全球經濟過渡到淨零排放的過程中,如果投資者想要減少它對投資產生的任何影響,就需要積極管理其投資組合的碳強度。
不過,為碳過渡做好準備,不僅僅意味著要有氣候意識而已。對應碳過渡的積極策略,可以幫助投資者把握因氣候變化、以及幫助減緩全球氣溫上升的政策所帶來的相關投資機會。那些用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工具,比如綠色債券和主題股票基金等,也會被越來越多地提供給投資者。
投資者不該只有簡單地做空那些溫室氣體主要排放國和行業,而是要將資金投入那些正在推動解決方案的企業和政府上,這樣就能擁有得以實現真正改變的獨特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