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動力在3月份開始顯著放緩,最新的4月經濟數據更顯示內需進一步放緩。
亞洲經濟近月以來正在加速,中國、香港、印尼和韓國在2024年第一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漲幅皆優於預期。鑒於區域內和全球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復甦,亞洲今年迄今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正在的投資改善,區內商品出口同樣出現復甦,反映出疫情後環球商品貿易開始回復正常,當中的主要動力來自人工智慧(AI)相關需求帶動韓國和台灣晶片和其他科技出口,以及迄今為止中國出口優於預期。至於在服務業方面,除了中國之外,最近亞洲的經濟活動也重拾成長動力。
鑒於薪資成長並不算高,2024年頭幾個月亞洲整體通膨疲軟。與上一年同期比較,中國和泰國近月的核心和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皆接近零,食品價格下降是兩國通貨緊縮的主因。因此,如有必要的話,亞洲央行也有空間降息以刺激經濟,但目前大多數央行皆樂於按兵不動,而不是急於降息(有關我們對亞洲央行的詳細觀點,請參閱第5頁)。
中國的經濟活動持續分化,生產成長超過消費。而在固定投資中,政府的產業政策是推動先進製造業、再生能源和電動車等新興產業為主,讓製造業投資持續加溫,而房地產投資則依然低迷。特別是繼1月和2月經濟活動優於預期後,中國經濟動力在3月份開始顯著放緩,最新的4月經濟數據更顯示內需進一步放緩,不論零售銷售或固定投資皆低於預期,這反過來拖累4月份亞洲花旗經濟驚奇指數的表現。
鑒於勞動市場疲軟,中國的收入信心指數也徘徊在低位,對需求復甦和通膨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早前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宣布發行超長期政府債券,為進一步穩住經濟提供資金。中國宣布將於7月舉行三中全會,試圖緩解投資人的憂慮,讓市場憧憬中國會扭轉局面。中國房地產市場和私人投資需時恢復,但當局持續推出支持政策,應有助緩解經濟成長的下行風險,關鍵是4月相對強勁的表現能否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流入中國市場。
近月亞洲經濟成長回升,但隨著中國內需減弱,漲幅略有回落
圖表2:花旗經濟驚奇指數
指數、7日平均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