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型冠狀病毒事件評論與建議
近期起源於中國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亞洲金融市場普遍的擔憂,投資者需仔細思量此事件對投資組合所帶來的影響。此次事件說明了堅持投資原則對於在非常時期保持理性並實現投資目標的重要性。其中,跨越不同資產類別與地區的多元化投資,並著眼於長期回報,能有效幫助投資者建立更強健的投資組合。
即使不同的病毒引發的疫情影響不全然相同,但我們還是可以參考 2003 年非典型肺炎(SARS)散播期間的市場表現。非典型肺炎疫情始於2002年11月,並於 2003年夏天逐漸消退,在這期間全球約有 8,000多人感染,774人死亡。
下圖比較了亞洲市場在疫情升溫期間以及疫情得到控制時的表現。從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觀察:
- 非典型肺炎(SARS)感染人數相對多的市場,如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等,自疫情爆發時承受相對大的下跌壓力;以板塊而言,消費版塊受影響程度較大;金融板塊中的保險與房地產(考慮到購物中心與零售)也有較大程度的影響;相對來看,非典型肺炎(SARS)感染人數相對少的市場,如馬來西亞、泰國等,調整幅度則相對輕微。
- 在不受非典型肺炎(SARS)影響的市場中也存在波動,例如印度。雖然印度只有 三例,但其市場在疫情升溫期間共下跌了 12.5%。相反,在此期間我們卻看到印尼和菲律賓市場的上漲。因此,投資者應該意識到,非典型肺炎(SARS)只是影響市場表現的眾多因素之一,特別是對於那些受疫情影響較小的市場。
- 隨著人們對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認知和預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在2003年5月下旬新感染人數穩定之前,市場已經開始反彈。一旦疫情消退,在取消官方警告後,經濟活動就會迅速恢復到爆發前的水準。在中國,零售、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在 2003 年第二季度均受到打擊。然而在疫情得到控制後,這些指標迅速反彈至非典爆發前的增長率。
- 在 2003 年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趨穩後,中國股市所有板塊全面反彈,必需消費品、醫療保健和金融板塊表現引領市場。同時,整個亞洲股市在此期間的反彈亦很理想,即使受非典疫情影響較小的經濟體也是如此。由此可見,潛在的經濟條件和全球風險情緒復甦是決定長期市場走勢的重要驅動力。
圖表一: 各市場於 2003 年 SARS 期間股市表現(以美元計)
資料來源:FactSet, MSCI, 摩根資產管理,所有資料結至2020年1月28日。
市場後續將會如何發展?
我們仍然處於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的初期階段,確診病例數目有可能持續增長,特別是在春運期間。另外一個問題則是疫情在其它市場的擴散程度與速度,以及新型冠狀病毒的死亡率也是一個考慮因素。因此,香港及內地市場在春節之後可能承受較大壓力。值得注意的是,受到過去 8 個月以來受香港政治事件的影響,許多在內地有零售及旅遊業務的香港企業在早前已經遭受了盈利下調。
一旦官方警告取消,且新的感染人數開始趨於穩定,我們應該會看到中國的經濟活動迅速反彈,此外香港亦應有較小幅度的反彈,這也將支撐市場情緒。同樣重要的是,投資者要意識到除了疫情相關消息,還有其他影響亞洲市場的驅動因素。全球貿易週期和經濟活動的復甦可以使出口導向的市場受益,例如台灣、韓國和新加坡。
投資啟示與建議
我們仍處於此次疫情爆發的初期,因此現階段很難評估對中國和亞洲經濟的全面影響。我們預計未來幾個月內地和香港的經濟活動將受到打擊。中國將農曆新年假期延長至 2 月初,同時建議人們留在家中。自然這將對中國內地和香港(尤其是零售)產生最大的影響,預料將是受經濟衝擊最大的板塊。對世界其它地區經濟影響的蔓延將取決於病毒的傳播是否得到控制。依賴中國經濟反彈的全球出口商,例如歐洲出口商,亦有可能會看到復甦的延遲。
對亞洲投資者來說,現階段採取更加分散且多元的投資配置至關重要,無論在資產類別配置或地區配置皆是如此。對於歐美市場來說,新型冠狀病毒對於經濟與企業盈利的直接影響應較小;即使在亞洲,部分板塊所受到的盈利衝擊亦較小,像是對於收入來源遍佈全球的大型亞洲科技公司,可望在當前的環境中承受較小波動。此外,後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若逐漸趨緩,全球經濟可望回歸正軌,因此投資者仍應聚焦長線投資機會。
另一方面,新型冠狀病毒所帶來的不明朗因素可望驅動各國央行維持鴿派的政策,特別是中國官方料將推出一系列措施提供市場支持,這些政策均有助於環球政府債以及部分亞洲及中國優質企業債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