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認為關稅不確定性的高峰期已過,持續緩和的局勢或意味美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有望趨同。
美國經濟前景取決於下調關稅、減稅政策,以及聯儲局減息。
雖然中美貿易休戰降低了經濟衰退風險,但風險尚未完全消除。目前關稅率已從23.7%減至13.3%,但是仍高於2024年底的2.4%,而新一輪針對歐盟的關稅威脅則引發市場不確定性。這些關稅措施對供應鏈、企業利潤率與通脹構成挑戰,經濟軟數據顯示消費者與企業信心正逐步下跌。雖然關稅談判仍在進行當中,對增長與通脹的影響尚未明朗,但市場對美國可能出現滯脹的憂慮正在加劇。
除了貿易之外,移民減少與支出削減同時影響經濟增長。國會目前審議的財政法案以「提前減稅、延後削支」方式推動增長。近期的政策發展已令金融環境趨向寬鬆,增強了央行對貨幣政策減息的耐性。當經濟數據轉弱時,央行可隨時準備減息,這對避免衰退非常重要。
簡而言之,預計美國經濟增長將會放緩,勉強可避免短期內步入衰退,但長期經濟增長卻面臨移民減少、赤字擴大,以及通脹略為上升的挑戰。
我們認為關稅不確定性的高峰期已過,持續緩和的局勢或意味美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有望趨同。雖然2025年下半年仍存在不確定性,但當局近期因應核心通脹回落及美國以外地區的經濟增長下行風險而採取的積極貨幣政策,有望提振企業與家庭信心。關稅風險緩和顯示中國的短期增長壓力會有所減輕,而中國已推出全面的貨幣政策刺激方案,包括注入流動性及減息。充裕的財政空間讓當局可在外圍增長不利因素加劇時,推出挺增長措施以刺激內需。此外,美國晶片技術的限制可能會促使中國在人工智能(AI)領域加速實現自給自足。與此同時,受惠於內需,穩健的薪資增長可抵銷市場對通脹的疑慮,日本經濟復甦可望在下半年持續。由於北亞科技大國在高頻寬記憶體(HBM)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人工智能趨勢很可能透過持續的晶片需求,繼續造福區內經濟體,韓國便是一例。雖然亞洲部分地區的財政空間或許有限,但是韓國在6月的總統大選後宣布的補充預算有望提振內需。
與美國相比,歐洲(尤以德國為例)的寬鬆財政立場,或將推動國防支出增加,並調動基礎設施基金。歐洲央行減息可望進一步支持經濟。因此,即使全球增長風險因貿易不確定性而偏向下行,但財政與貨幣政策組合可望緩解美國以外經濟體的部分潛在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