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亞洲各地的貨幣政策轉趨寬鬆,加上財政措施的配合下,顯示區內增長環境正面。
概覽
- 美國經濟疲弱或會減少外部需求,從而抑制亞洲經濟增長,而市場信心在此影響下扮演著重要角色。
- 由於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及當地的挑戰,亞洲企業及消費者變得更加審慎。
- 然而,轉向支持性貨幣及財政政策,可能成為亞洲區內增長的利好因素。
- 這情況凸顯出分散部署於亞洲股票的機遇,尤其是面對外圍不利因素下的服務業板塊。
由於亞洲經濟體與美國在貿易連繫上息息相關,美國宏觀經濟環境放緩可能會嚴重影響外部需求,而外部需求自2002年以來,一直是亞洲經濟增長的基石。市場信心是關稅等行業政策影響經濟活動的重要渠道。與美國備受關注的信心指標類似,了解亞洲企業及消費者信心如何因應貿易磨擦、通脹預期,以及國內政治動盪等因素而演變,對於評估短期增長軌跡的風險非常重要。
亞洲企業日趨審慎
亞洲在全球商品行業的增值鏈中處於上游位置,凸顯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等製造業調查的重要性。亞洲商品行業的初步報告顯示4月份表現強勁,中國及日本等主要市場的信心有所提升。然而,台灣及韓國的整體製造業PMI數據分別連續第二個月及第三個月出現收縮,產出及未來產出廣泛地減少,顯示 2025年下半年生產可能會面臨挑戰。
為了更深入了解,我們研究PMI訂單與存貨比率,該比率反映商品需求與製造業存貨周期之間的關係。比率越高,表示商品需求相對存貨水平越大,可能會令未來的生產增加,以滿足不斷上升的需求。在韓國及台灣,PMI訂單與存貨比率在過去兩個月急劇下跌,顯示企業在「解放日」宣布關稅之前提前備貨,導致未來對製成品的需求下跌,存貨水平相對上升。值得留意的是,亞洲PMI的訂單與存貨比率跟企業利潤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意味關稅降溫可能為企業利潤帶來正面影響(圖表1)。雖然日本受較高關稅的直接影響相對區內其他地區有限,但信心一環卻可能顯著影響經濟增長。
日本廣泛引用的企業調查,例如上月的短觀調查反映日本大型企業的態度審慎。這與追蹤日本中小企業信心的經濟觀測調查(Economy Watchers Survey)4月份結果一致,跌至2022年2月以來最低水平。
亞洲消費者靜待財政支持措施
由於過去幾個季度以來,購買力下跌,加上政治不確定性等國內因素影響消費者信心,亞洲消費者的信心持續低迷。例如,泰國4月份的消費者信心創下7個月新低,部分原因是購買力停滯不前,以及家庭債務上升。在韓國,國內政治不確定性及建造業周期放緩,影響服務業相關活動,均可能打擊消費者信心(圖表2)。展望未來,政治噪音已有所降低,而勞動市場在2024年底失業率突然上升後亦正在改善。為了應對日益增加的下行風險,尤其是在外部不利因素籠罩之下,韓國的財政政策可能會變得更為寬鬆,以支持國內需求。在日本,由於實際收入長期下滑,消費者信心近年受到影響,3月份的數據更創下兩年新低。最近首相石破茂的國家預算案獲得通過,並有可能推出補充性的財政方案,將可抵銷個人消費所受到的拖累。
貨幣寬鬆勢頭增強
在外圍不確定因素加劇下,亞洲在貨幣政策上日漸趨向正面立場。不少亞洲市場的通脹長期維持在目標範圍之內或以下。然而,兌美元的匯率疲弱限制了各央行更大幅度地減息。雖然如此,由於關稅政策導致經濟放緩的風險加劇,亞洲各央行在最近幾周已轉向採取更為寬鬆的立場。在中國,全面的貨幣刺激方案,包括調低利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其他注入流動性的措施,凸顯了當局對刺激國內增長及應對外部下行風險的重視。同樣地,印度、菲律賓及泰國也重啟寬鬆周期,並提供明確的前瞻性指引,表示未來幾個月會推出更多減息措施以支持經濟活動。新加坡亦調整外匯政策,有效地放寬其貨幣政策。在印尼及韓國,兩國在上次會議上因優先考慮匯率穩定性而維持利率不變,但從言論所見,央行已有更大意願及準備,一旦外部經濟風險惡化,將會放寬貨幣政策。根據美匯指數,隨著美元自1月高位下跌近 9%,亞洲貨幣所受的壓力已經降低,讓區內央行得以放寬貨幣政策。
投資啟示
最近亞洲各地的貨幣政策轉趨寬鬆,加上財政措施的配合下,顯示區內增長環境正面。這有望提振消費者及企業信心,為抵禦外圍衝擊,如關稅政策引發的經濟放緩提供緩衝。由於美國與亞洲各經濟體之間的貿易談判仍在持續,預計貿易政策的最終結果在一段較長時間內仍未明朗。因此,這對亞洲市場來說是一個關鍵時刻,國內需求在推動增長方面可能會發揮更大作用。從歷史經驗所見,亞洲股票市場在財政刺激期間展現較強韌力,為分散部署提供了有力理據。雖然美國股票仍是投資組合中的重要一環,投資者仍可考慮分散投資於亞洲股票,尤其是那些有望受惠於國內消費及財政支持的行業,以提升投資組合在全球不確定性下的抗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