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長期投資者來說,維持多元分散的投資組合是抵禦市場動盪的關鍵。
概覽
- 在市況不明朗之際,投資者應保持紀律,認清市場波動乃正常現象。
- 增加現金配置看似是一種「安全」策略,不過若持有的時間過長,則會產生機會成本。在2023至2024年市場情緒高漲時,以及2025年至今市場的避險情緒主導時,現金的表現欠佳。
- 在市況波動時,分散部署於股票、固定收益及另類投資,較持有現金提供更理想的緩衝,不僅可提供穩定收益,同時能保持上升潛力。
接受:市場波動乃正常現象
在之前的《美國市場調整下應如何部署?》文章中,我們留意到在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圍繞貿易、財政及移民政策的不確定性升溫。目前美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高於環球金融危機及2018/19年貿易磨擦之時的水平(圖表1)。預期美國的貿易政策會拖累經濟增長,令投資者人心惶惶,而標普500指數在2月19日至3月13日期間便回調了11.3%。部分股票的估值過高,加深了沽售壓力。與此同時,美國其他資產類別及國際股票的表現卻相對理想。
由於預期美國會在未來幾個月進一步公布貿易及財政政策,政策的不確定性料將持續。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市場的波動性可能會持續高企。雖然市況波動難免會令投資者感到不安,但這是正常不過的現象。自1988年以來,標普 500指數每年的年內平均跌幅為14%,但是曆年回報有75%為正數。即使歷史只能作為指引,但是美國經濟基本面仍然強韌;然而,陸續公布的政策可能會損害企業與消費者信心。本文旨在讓大家重溫投資原則,協助長期投資者應對未來幾個可能充滿動盪的季度。
解決方案:保持投資(但未必是現金)
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加上資產估值偏高,可能會促使投資者透過增持現金來尋求資本保值。考慮到現金利率高於4%,這可能很吸引,但即使是這個利率水平亦無法產生跑贏市場的回報。現金(以美國1至3個月期國庫券為代表)在年初至今的回報率為0.9%,表現落後於股票及債券(美國股票除外)。例如,美國投資級別債券的回報為2.3%,新興市場債券上升2.8%,而亞洲(除日本)及新興市場(除亞洲)股市則分別升3.9%及10.3%,表現均跑贏現金。
無論潛在的宏觀經濟形勢如何,現金都被視為一種防守性持倉,但是卻伴隨著機會成本。如果環球經濟增長仍然強韌,股票的表現可能會優於現金,過去兩年的情況就是如此。在經濟增長放緩或可能出現衰退時,存續期較長的債券表現較佳。舉例說,在經濟增長憂慮下,10年期美國國庫券收益率已從2025年1月中的高位下跌超過50個基點,推動債券價格向上。
事實上,我們從圖表2可看到,在危機之時,也就是投資者通常認為現金會跑贏大市之時,經典的60/40股債投資組合在1年或3年內的表現均優於現金。當然也有例外,例如科網泡沫爆破及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但是由於我們並未看到類似程度的槓桿水平及非理性亢奮,因此我們的基本情境並不包括這種程度的經濟衰退。
當市況存在不確定性之時,持續分散及平衡地投資於股票及債券,可能是更理想的策略,尤其在市場往後復甦時可捕捉上升機遇。不僅如此,由於通脹持續頑固,現金的實際回報可能受壓,並且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復至可接受水平。例如,在2022年的高通脹時期,現金表現較佳,但實際價值卻有所損失。
分散、分散、分散
對長期投資者來說,維持多元分散的投資組合是抵禦市場動盪的關鍵。一個平衡的投資組合應在資產類別(包括公共及私募資產)、投資風格(增長型與價值型)以及地域(美國及國際市場)當中實現多元分散。波動性也可創造機遇;主動選取資產仍是發掘錯誤定價資產與市場的關鍵所在。
股票: 美國股市的調整是市場由高估值的超大型股輪動至較廣泛市場。健康護理及公用事業等防守性行業的表現實際上是跑贏大市。雖然美國股市表現欠佳,但是國際股市(其估值與歷史平均水平更為一致)以美元計算的回報相對較高。
固定收益:固定收益資產為投資組合提供穩定作用,並帶來穩定的收益流,尤其是收益率高於歷史中位數的優質債券。投資者可把握此機遇,鎖定較高的總收益,同時對沖環球經濟意外走弱時所帶來的衝擊。
另類資產: 在經濟增長與通脹不明朗時,利率的波動性可能偏高,固定收益不應是唯一可靠的分散投資來源。 正如2022年,股票與債券的相關性轉為正數,如我們在 Guide to Alternatives 所述,另類投資很大機會可以同時增加收益、分散投資,以及提高回報。私募股權亦可帶來提升回報的機遇。與此同時,房地產與基礎設施等實物資產,可提供穩定收益,並可分散投資。
期權策略: 在波動性升溫的環境下,與其預測政策轉向及宏觀結果,部分投資者會探索防守性策略,例如期權策略,以把握波動性上升的機遇,同時維持股票市場的風險持倉,詳情請參閱我們之前的文章——《市場不確定性增加之際,重新思考股票收益》。即使這些策略會犧牲部分上升空間,但可為投資者創造額外的收益來源,並加強下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