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顯示中國、歐元區、日本及美國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水平及增長。各地本地生產總值在2020年上半年大幅下滑,但預計將在下半年隨著經濟逐步重啟而反彈。中國是首個受到疫情影響的主要經濟體,但亦率先復原。右圖顯示部分國家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疫情爆發前的增長趨勢。
本頁顯示製造業及服務業的採購經理指數,以及各國/地區的熱圖,以衡量經濟活動水平。數據高於50表示擴張,低於50表示收縮。
本頁顯示環球供應鏈的相互聯繫,我們可由此嘗試分析製造業活動將受到影響的地區。具體而言,左圖顯示重大事件對供應商交付時間產生的影響。右上圖顯示貿易聯繫的間接影響,右下圖顯示製造業在環球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
本頁觀察環球貿易狀況,以及貿易對主要經濟體和所選國家或地區的重要性。具體而言,左圖顯示環球貿易量增長及新出口訂單的領先指標,右圖顯示成熟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增長。一般而言,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往往更加依賴出口。
本熱圖展示近期環球主要國家的通脹趨勢,有助分析各國央行為應對通脹形勢發展而可能採取的政策舉措。舉例而言,若通脹低於趨勢水平,各國央行或需降低政策利率,反之則可能要提高政策利率。
本頁顯示央行政策利率。左圖顯示美國及英國已放寬貨幣政策,藉此提振經濟增長,而日本及歐洲則維持寬鬆立場,因兩地進一步放寬的空間較少。右圖顯示環球央行放寬(降息)或收緊(加息)政策的趨勢。
本頁顯示四大經濟體央行的淨資產購買量、其政府的淨債券發行量,以及當前資產負債表水平和預測持有量。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可能迫使央行恢復資產負債表擴張,以確保系統中有充足的流動性及維持較低的債券孳息率。
本頁顯示環球各國央行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採取的貨幣政策。
本頁顯示各國政府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所採取的財政刺激措施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
政局備受投資者關注,且不時影響市況。本頁顯示預計在未來12個月發生的重要政壇大事。
中美地緣政治問題繼續是市場焦點。這兩個重要大國之間的政策會對世界經濟的其他環節造成若干溢出效應。本頁觀察兩國之間的貿易與投資發展趨勢。
本頁顯示2016年最近一次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以及當前參眾兩院的組成。本頁還顯示在11月即將舉行的大選中,各黨派控制總統選舉人團及參眾兩院所需席位。此外,本頁也顯示兩位總統候選人在幾個重要搖擺州份的最新民調結果,因為這些州份可能會對最終選情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仍然在世界大事中佔據主導地位,而即將舉行的大選可能會影響美國未來的政策方向。本頁比較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政綱。
本頁顯示美國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與其歷史平均水平,及基於總開支分布的本地生產總值構成。
本圖列出若干重要指標,用以判斷美國經濟是升溫還是降溫。本圖還可以幫助我們嘗試判斷美國處於商業週期的甚麼階段。
本頁顯示過往失業率與工資增長之間的逆向關係,以及經濟衰退期和各利率週期中首次加息的時間。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失業率飆升,但平均時薪亦有所增長。
本頁顯示過去50年的整體及核心消費物價指數。核心消費物價指數不包括食品及能源價格。圖表顯示整體及核心消費物價指數(食品及能源另行單列),以及整體及核心個人消費開支平減指數的平均及最新數據,後者是聯儲局在制定政策時考慮的另一物價衡量指標。
本頁比較聯儲局對利率政策的預測與市場預期。本頁還顯示聯儲局為維持市場流動性而推出的各種信貸便利的規模及參與度。
本頁觀察歐洲經濟。左圖顯示出口及工業生產活動,兩者均因疫情而大幅下跌。右上圖顯示物價走勢,表明通脹是否處於歐洲央行設定的目標水平。儘管2020年初消費支出表現強勁,但疫情已打擊銷售及消費者信心。數據欠佳及通脹受控是歐洲央行選擇進一步放寬政策的有力理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