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歷史關係及現時的估值只能作為參考,但是有一些特殊因素顯示,亞太區可能更能抵禦美國經濟下行時所帶來的影響。
概覽
- 過往,當標普500指數下跌超過20%時,亞太區在熊市期間及熊市結束後的12個月,其表現多數會優於前者。目前而言,亞太區股市的相對估值吸引,或令其保持強韌的機會增加。
- 由於亞太區的通脹環境較為溫和,且政策制定者更願意寬鬆政策,因此在放寬貨幣及財政政策上擁有更大空間,以緩衝關稅政策帶來的衝擊。
- 雖然持續的關稅風險,會令亞太區出現短期波動及經濟放緩,但是亞太區資產亦是可靠的分散投資工具,且讓投資者可以吸引估值捕捉區內的結構性趨勢。
常言道「當美國打噴嚏,世界其他地區就會感冒」,這反映美國龐大的經濟規模及環球聯繫,意味美國經濟放緩或股市回調,可能令全球產生嚴重的溢出效應。
年初至今,標普500指數出現-3.8%的回調,而MSCI亞太(除日本)指數則保持強韌,錄得5.5%回報,隨著美國「例外主義論」減弱,非美市場重新受到關注。雖然我們的基本情境並不是預期美國將會出現急劇衰退或熊市,但投資者可能會質疑,若美國真的出現這種情況,亞洲股市能否維持相對優異的表現,還是避險情緒會導致亞洲股市較美國出現更大幅度的回調。
雖然溢出效應無可避免,但是有理由相信這一次,基於目前的估值和經濟因素,如果美國打噴嚏,亞太區就猶如戴上了口罩一樣,受到的衝擊可能會較小。
亞洲過往會患上感冒嗎?
自全球化在2000年代初興起,環球貿易與金融聯繫越來越緊密。自那時開始,標普500指數與MSCI亞太(除日本)指數的相關性平均約為0.7。然而,如圖表1所示,這種相關性並不穩定,在經濟下行期間會出現減弱(例如科網泡沫、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以及新冠疫情)。最近5年的相關性亦跌至0.41。
在美國熊市期間
如果我們聚焦於標普500指數下跌超過20%(一般被視為熊市)的時期,MSCI亞太(除日本)指數每次都會出現負回報。然而,在7次中有5次,亞太區的表現會跑贏美國(圖表2)。明顯例外的是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但如果美國今次陷入衰退,我們並不預期會出現同樣嚴重的危機。在那段期間,亞太區相對美國的估值折讓也是最窄的(4%)。
亞太區股市跑贏美國的其他時期,區內估值折讓往往較大,這與目前的水平較為接近(對美國存在35%折讓)。亞太區現時的預測市盈率為13.5倍,接近過去15年平均水平的12.9倍,而美國則為20.3倍,明顯高於平均的16.7倍,即使年初至今已有所回落。雖然在政策更為明朗之前,亞太區股市的估值短期內可能仍會受壓,但估值從現水平大幅下修的風險可說有限。
美國熊市後的復甦
如圖2右方所示,美國熊市結束後的12個月,亞太區股市的反彈一般會較美國強勁,唯一例外的是2023年美國人工智能的異常升勢。雖然要精確掌握市場轉折點會很難,但是持續投資於亞太區股市而有耐性的投資者,往往能在美國市場復甦後獲得不錯回報。
今次,亞太區戴上了口罩
雖然歷史關係及現時的估值只能作為參考,但是有一些特殊因素顯示,亞太區可能更能抵禦美國經濟下行時所帶來的影響:
- 貨幣寬鬆:多數亞洲經濟體的通脹正處於或低於目標水平,讓各地央行有更大減息空間,尤其是在美元強勢減弱下。與此同時,由於關稅帶來的通脹風險,美國的貨幣寬鬆步伐可能會受到限制。
- 財政寬鬆:日本與韓國等市場已迅速推出刺激方案以緩和關稅政策的衝擊,預期中國也將推出進一步的支持性措施。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最新的預算藍圖中,尋求在2026財年削減1,630億美元的開支。
- 資本再配置:隨著美國「例外主義論」減弱,投資者開始分散投資於美國以外的資產,亞太區市場有機會吸引資本重新配置或回流。
- 美元:如果美國經濟放緩或其他因素導致美元持續走弱,歷史上這一般會透過資金流入、美元債務成本下降等因素支持亞洲股市。不過,美國經濟下行也可能會引發避險需求,推高美元。但我們認為這次資金流向美元可能沒那麼明顯(即美元微笑曲線左尾的距離更遠),因為這次風險事件發生在美國本土,市場預期只會出現經濟增長放緩或溫和衰退,而不是嚴重的危機。
投資啟示
根據歷史經驗、亞太區股市的估值相對吸引,以及區內政策有力抵禦部分外來衝擊,有理由相信,如果美國經濟顯著下行(雖然這並不是我們的基本情境),亞太區仍有望保持相對強韌。隨後的復甦亦可能令有耐性的投資者受惠,因此值得持續投資,並採取防守性部署。
如果關稅風險持續,短期內市場波動性及亞洲經濟放緩難以避免。然而,從長遠看,關稅可能會加速既有趨勢,例如區內貿易增加、亞洲供應鏈多元化,以及政策重點轉向加強內需。除了貿易外,亞太區的結構性主題,如數碼化及人工智能,亦可能隨著投資者尋求美國以外的科技配置而進一步受惠。
在指數層面,於MSCI亞太(除日本)指數中,中國(28.71%)及印度(18.65%)合共佔比近五成。兩大市場對美國的出口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不足3%,且擁有龐大且持續增長的內需市場,以及獨特的政策措施。隨著這些市場在指數中的權重提升,亞太區與美國市場的相關性可能會逐漸減弱。
因此,亞太區仍是投資者調整資產配置時重要的分散工具,有助把握長期結構性利好因素,同時其估值亦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