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現潛力 多元收益覓先機
隨著美元走弱及消費者需求上升,新興市場機遇紛呈,為多元收益組合增添潛力。
2020年8月 (3分鐘閱讀)
隨著環球經濟活動受阻,主要央行進一步以寬鬆貨幣政策支持增長。不少成熟市場的政策利率已經降至近零水平,約13萬億美元2的債券更陷入「負息」領域。
1. 相關性較低 分散收益來源
低息環境下,亞洲債券的收益潛力仍相對吸引。區內多個市場的政府債券孳息率,均高於主要成熟市場。
亞洲各地與主要成熟市場政府債券孳息率3
此外,亞洲各類債券與美國國庫券呈現負數或低相關性,而歷史回報亦見不俗,過去五年的年化回報達4.5%以上4,跑贏本港同期的通脹水平5,有助投資者於低息環境下捕捉更吸引收益機遇。
與此同時,亞洲美元投資級別債券與股票相關性亦較低。市場瞬息萬變,於投資組合廣納不同範疇債券,或有助發揮分散投資的作用。
亞洲固定收益與不同資產類別的相關性及表現4
2. 不再由主權債主導 亞債更見多元化
亞債市場光譜廣闊,由區內成熟經濟體及新興大國發行的固定收益種類繁多,當中包括政府債和不同類型的企業債,同時具備不同貨幣計價和信貸質素的債券。
在過去10年,亞債市場顯著發展,無論是美元或本幣計價債券,整體規模均以倍數增長。以區內本幣債券市場為例,其資產規模於過去10年增長250%至約16萬億美元1。
亞洲本幣債券市場過往以主權債券為主,但近年企業債市蓬勃發展,相關比重開始提高。企業債券於亞洲本幣債券市場的比重已經由2010年3月的不足30%,大幅增至今年3月的接近40%6,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債券選擇。
3. 為何投資「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
靈活亞債策略
強健的亞洲債券策略,須具備靈活性,有助投資者於區內廣闊機遇中發掘亮眼的投資意念。
本基金不受基準指數所限,靈活投資於亞洲美元信貸、本地貨幣債券及可換股債券等不同範疇及地區。除了中國債券,較高息的印尼及印度亦佔基金較大比重,全力爭取具競爭力的總回報。
市場分布7
類別分布7
面對環球風險及不明朗市況,基金經理著眼於財政狀況靠穩、質素較佳的債券發行人,以期在爭取吸引收益機遇的同時,提升組合整體信貸質素。
^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穆迪,標準普爾,惠譽,中國當地評級機構,截至2020年6月底。中國當地評級機構的評級已轉換為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以供計算投資組合信貸質素之用。信貸評級以各機構所給予評級中最高者為準。平均評級為所持債券(包括未評級債券)及流動資金信貸評級之加權平均。
#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Morningstar, Inc.,香港證監會認可亞洲債券基金組別(截至2020年6月底,以美元資產淨值對資產淨值計算,收益再撥作投資)。證監會認可不等如對該計劃作出推介或認許,亦不是對該計劃的商業利弊或表現作出保證,更不代表該計劃適合所有投資者,或認許該計劃適合任何個別投資者或任何類別的投資者。波幅為美元(每月派息)類別每月數據。
* 派息率以美元(每月派息)類別代表。30.06.2020除息。正數派息率並不代表正數回報。年化派息率 = [(1+每單位派息 / 除息日資產淨值)^12]-1。年化派息率乃基於每月派息計算及假設收益再撥作投資,可能高於或低過實際全年派息率。波幅為每月數據,以美元資產淨值對資產淨值計算,收益再撥作投資。高收益企業債券指評級低於投資級別的企業債券,此類債券的違約風險較高。僅供說明之用,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可因應個別投資者的需要及市場狀況而轉變。
本基金更具以下優勢:
多元分散組合不能保證投資回報,亦不能消除損失風險。
1. 亞洲美元債券市場規模資料來源:摩根大通,截至2020年3月。亞洲美元債券市場規模以摩根亞洲信貸指數市值反映。亞洲本幣債券市場規模資料來源:亞洲開發銀行於2010年及2020年發佈的Asia Bond Monitor Summer Issue 。截至2020年3月之數據。
2. 資料來源:彭博財經社,洲際交易所美銀美林,摩根資產管理。反映截至30.06.2020的最新數據。
3. 資料來源:彭博,截至2020年6月底。收益率並無保證。正收益率並不代表正回報。過去業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
4. 資料來源:彭博,摩根大通,截至2020年6月底,按每月美元回報計算。所使用指數為摩根亞洲信貸投資級別債券指數(亞洲美元投資級別債券),摩根亞洲信貸高收益債券指數(亞洲美元高收益債券),摩根亞洲多元化指數(亞洲本地貨幣債券),洲際交易所美國銀行美國國庫券指數(10年期美國國庫券),MSCI世界指數(成熟市場股票),標準普爾500指數(美國股票)。過去業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指數不包括費用或營運開支,且不可作實際投資。
5.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統計處。香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2.9% (2019),2.4% (2018),1.5% (2017),2.4% (2016),3.0% (2015)。
6. 資料來源:亞洲開發銀行於2010年及2020年發佈的Asia Bond Monitor Summer Issue 。截至2020年3月之數據。
7.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截至30.06.2020之數據。以上為動態投資組合之持倉﹑範疇佔比及資產配置,可適時作出轉變。本內容反映環球定息、貨幣及商品組別基於目前市場環境的觀點,並可適時作出轉變。僅供說明之用,該資訊不應被視作或理解為任何投資建議。多元分散組合不能保證投資回報,亦不能消除損失風險。
僅供說明之用,根據本文件製作時之市況,該資訊不應被視作或理解為任何投資建議。預測或估計可能或不可能實現。
投資涉及風險。投資產品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過往表現並非當前及未來業績的可靠指標。請參閱銷售文件所載詳情,包括風險因素。投資者應在投資前先徵詢專業顧問的意見。投資產品與定期存款並非類同,亦不適合作出比較。上述僅為本文件製作時之意見及觀點,可隨時變動,該資訊不應被視作或理解為任何投資建議。估計、假設及預測僅供說明之用,可能或不可能實現。本文件未經證監會審閱,由摩根基金(亞洲)有限公司刊發。
隨著美元走弱及消費者需求上升,新興市場機遇紛呈,為多元收益組合增添潛力。
隨著亞洲各地分發疫苗,個別範疇呈現增長潛力。
派息股在2020年大部分時間備受冷落,但2021年逐漸呈現相對吸引的機遇。
隨著亞洲經濟體協力以貨幣和財政措施支持經濟復甦,如何從中物色增長機遇?
收益投資者如我們在過去多個寒暑始終如一,持續投資。我們從哪裡發掘收益機遇?
新年伊始,不妨看看2021年中國A股投資意念清單,為組合新裝做好準備?
幻變市況下的收益投資,您認識多少?
2021年不一致的復甦步伐,意味著投資者需要更加主動地管理資產配置、股票及固定收益選擇。
2021年市況持續波動,投資者可如何撥開宏觀環境下的投資迷霧?
疫症之下呈現新常態,如何在投資市場當中邁步前行?本文從股票、債券與多元資產角度,探討來年部署方向。
本文分享公共衞生危機如何促使亞洲結構增長趨勢加速發展。
中國的「十四五」計劃及美國總統大選於中長期有哪些投資啟示?
消費模式出現變化,可帶來甚麼投資機遇?
我們分享在科技投資方面如何為下一浪增長做好準備。
距離美國大選之日不足一月,我們先簡述所選何事,再精選五大範疇,窺探當中的投資啟示。
持久和靈活的投資策略是爭取收益的關鍵。
注視中國經濟復甦,捕捉股市長期贏家。
踏入2020年最後一季,洞悉債市的危與機。
探討證券化債券為投資組合帶來的潛在好處。
股市估值有何啟示?了解估值,或有助捕捉升市中的機遇。
隨著內地樓市復甦,以多元亞債策略把握內房債收益機遇。
了解債券信貸評級,發掘潛在收益機遇。
聯儲局調整政策框架,亞洲機遇何處尋?
透過積極管理貨幣配置,有助把握本幣債券機遇,盡顯亞債磅礴潛力。
美元走弱下有哪些投資機遇?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們的投資經理與大家分享A股市場的最新觀點
低息環境下,亞債市場具備三大優勢,力爭收益機遇。
亞債市場於過去10年發展迅速,機遇處處但何處可尋?
零息時代下,中國債市中有哪些收益機遇?
在中國的長期結構性大趨勢下,哪些行業能在A股市場的競賽中脫穎而出?
提到中國債券,不妨考慮以下 3-2-1框架:三個市場特質、兩個投資重點,以及一套債券策略。
亞洲的結構性增長趨勢並未受疫情影響,部份趨勢更提速發展。
隨著尋求收益變得日益困難,投資者不妨考慮以中國債券爭取多元分散的收益機遇。
隨著市場復甦,致力優化股息收益機遇。
我們在本文分享了疫情緩和後,經濟復甦的三種情境假設。
隨著疫情緩和,經濟出現復甦跡象,及早部署把握債市中的投資機遇。
隨著流動性情況有所改善,我們的組合經理分享如何部署各種資產以爭取收益機遇。
美國科技行業可望受惠於疫情帶動的新趨勢。
我們的收益策略組合經理分享他如何不受新聞頭條所限,專注於長期投資前景。
消費升級、本土科技及醫療保健創新等中國長期結構性趨勢預期在疫情下將維持不變。
隨著尋求優質收益變得充滿挑戰,一個分散的多元資產收益方案或有助繼續擴大收益潛能。
配置多元分散的優質固定收益,有助建立具備強韌性的投資組合。
一個多元分散並偏向防守性的投資組合可望雙管齊下,增強組合強韌性和捕捉收益機遇。
我們認為疫情對亞洲科技產業鏈的中長期影響有限,而整體影響也是正面積極。
分散收益來源以駕馭不明朗市況。
投資於不同固定收益範疇,有助投資者在市況波動下爭取潛在收益機遇。
我們的多元資產方案投資組合經理與大家分享,在市場不確性下,如何重新配置組合以爭取潛在的收益機遇。
一個有長線視野的多元化投資組合,或可幫助投資者安然渡過市場的種種動盪時刻。
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發展,我們的投資專家與亞洲投資者分享四大關注重點。
疫情之下,投資中國的基本因素仍然穩健。
一年之計在於春,如何運用「利是錢」籌劃未來。
一個靈活的固定收益策略有助「食息一族」捕捉較高潛在收益,同時管理風險。
隨著經濟觸底反彈及衰退風險減弱,重新部署固定收益策略。
債券回報偏低或為長線投資者帶來挑戰。
除了政府債券或企業債券,固定收益也包括非傳統固定收益範疇。
證券化市場在過去十年再次獲得重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