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面世 延續亞洲復甦勢頭
隨著亞洲各地分發疫苗,個別範疇呈現增長潛力。
2021年2月 (3分鐘閱讀)
面對是次公共衛生危機,多數亞洲經濟體的應對策略都相對成功,不但做到快速檢測及追蹤接觸者,還採取適當的人流限制措施,冀能遏制新一輪感染。同時,亞洲各地的央行及政府以財政及貨幣措施提供支持,對緩和經濟打擊至關重要,亦為亞洲的復甦奠下堅實基礎。
復甦先鋒
無可否認,公共衛生危機對亞洲經濟造成重大影響。然而,即使目前尚未完全走出危機,亞洲經濟體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已於近日回升,加上疫苗可供使用、美元走弱及持續的財政支持帶來利好因素,亞洲經濟展望繼續改善。
環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分布2
發掘中產潛力
儘管經濟仍存在不明朗因素,亞洲中產階層人口繼續增長。預計2023年或之前環球中產階層將再增10億人,當中90%來自亞太區3。
隨著收入增加,消費者更為富裕,一般會追求更優質的生活,為區內銀行、財富管理及保險範疇的結構增長主題帶來動力。
以中國人壽保險範疇為例,2013至2017年來自承保保費總額的收入於每年增長25%4,主要是受惠於正在擴張的中產階層所帶來的需求。
1. 僅供說明之用,建基於現時市況,並可不時變動。投資產品並不一定適合所有投資者。投資組合的實際配置視乎個別投資者情況及市場狀況而定。
2. 資料來源:澳洲工業集團,供應管理協會,摩根經濟研究,Markit,摩根資產管理。採購經理指數相對於50的情況,低於50顯示行業活動減速,高於50顯示行業活動加速。熱圖顏色基於採購經理指數相對於50的情況,綠色(紅色)對應加速(減速)。*成熟市場包括澳洲、加拿大、丹麥、歐元區、日本、紐西蘭、挪威、瑞典、瑞士、英國及美國。**新興市場包括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克羅地亞、捷克、香港、匈牙利、印度、印尼、以色列、南韓、馬來西亞、墨西哥、菲律賓、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南非、台灣、泰國、土耳其及越南。反映截至31.12.2020的最新數據。
3. 資料來源:布魯金斯學會,滙豐,截至2018年的估計數字。預測、推算及其他前瞻性陳述均建基於現時之看法及預期,僅供說明之用,以顯示可能出現的情況。鑑於預測、推算及其他前瞻性陳述本身均附帶不確定性及風險,故實際情況、結果及表現均可能與所反映或構想的情況出現重大落差。
1. 金融範疇更為深廣
整體而言,亞洲金融服務業仍有可觀的增長空間。以保險業為例,儘管社會人口結構改變,亞洲的發展中市場保險滲透率仍然低企。2017年,印度、印尼、中國及馬來西亞的整體保險滲透率不足5%,當中包括人壽保險、退休金、非壽險、個人意外及健康保險以及再保險4。
在東南亞,多數消費者可使用的基本金融服務仍見不足。2018年,東南亞4億成年人當中,僅26%擁有銀行戶口並享有全面的金融服務,餘下74%只獲信貸、投資及保險等有限度的金融服務,部分甚至沒有銀行戶口5。
要使數碼金融服務更為深廣所帶來的相關機遇更進一步,東南亞各地政府可攜手建立共同標準,甚至劃一區內的相關監管準則6。
東南亞使用金融服務的人口分布5 |
亞洲發展中市場的保險業4 |
4. 資料來源:貝恩《把握亞太區保險行業的發展機遇》(07.05.2019)。
5. 資料來源:貝恩,谷歌,淡馬錫《東南亞電子商貿2019》(03.10.2019)。
6. 資料來源:貝恩,谷歌,淡馬錫《兌現承諾:東南亞數碼金融服務的未來》(30.10.2019)。
2. 「宅經濟」機遇
公共衛生危機期間,數碼服務的應用及使用程度大幅提升,隨著用戶數量繼續增長,相關趨勢可望加速發展。
在各種人流限制措施下,亞洲消費者移師網上領域。2020年,東南亞互聯網用戶新增4,000萬人,令網絡用戶總數升至4億人7。區內網民數量佔總人口達七成7,如此的數碼化趨勢可望惠及科技業,尤以電子商貿及網上娛樂服務為甚。
儘管環球經濟有所放緩,東南亞互聯網範疇保持強韌,2020年網上銷售總額約為1,000億美元7。隨著消費者及中小型企業更開放接受網上交易及數碼金融服務,預計東南亞網上銷售總額到2025年將超過3,000億美元7。
與此同時,數碼化及居家工作模式也推動相關需求增長,如雲端運算,企業軟件及家用軟件。
7. 資料來源:《東南亞電子商貿2020》,貝恩,谷歌,淡馬錫(10.11.2020)。預測、推算及其他前瞻性陳述均建基於現時之看法及預期,僅供說明之用,以顯示可能出現的情況。鑑於預測、推算及其他前瞻性陳述本身均附帶不確定性及風險,故實際情況、結果及表現均可能與所反映或構想的情況出現重大落差。
結論
亞洲快速崛起,而在區內各地央行及政府的協力支持下,正從公共衛生危機逐步復甦。展望未來,亞洲經濟體可望繼續推動在生活方式、消費及金融深化領域的結構轉變,促進亞洲市場的增長潛能1。
僅供參考,根據本文件製作時之市況,該資訊不應被視作或理解為任何投資建議。
投資涉及風險。投資產品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過往表現並非當前或未來業績的可靠指標。請參閱銷售文件所載詳情,包括風險因素。投資者應在投資前先徵詢專業顧問的意見。投資產品與定期存款並非類同,亦不適合作出比較。上述僅為本文件製作時之意見及觀點,可隨時變動,該資訊不應被視作或理解為任何投資建議。估計、假設及預測僅供說明之用,可能或不可能實現。本文件未經證監會審閱,由摩根基金(亞洲)有限公司刊發。
隨著亞洲各地分發疫苗,個別範疇呈現增長潛力。
派息股在2020年大部分時間備受冷落,但2021年逐漸呈現相對吸引的機遇。
收益投資者如我們在過去多個寒暑始終如一,持續投資。我們從哪裡發掘收益機遇?
新年伊始,不妨看看2021年中國A股投資意念清單,為組合新裝做好準備?
幻變市況下的收益投資,您認識多少?
2021年不一致的復甦步伐,意味著投資者需要更加主動地管理資產配置、股票及固定收益選擇。
2021年市況持續波動,投資者可如何撥開宏觀環境下的投資迷霧?
疫症之下呈現新常態,如何在投資市場當中邁步前行?本文從股票、債券與多元資產角度,探討來年部署方向。
本文分享公共衞生危機如何促使亞洲結構增長趨勢加速發展。
中國的「十四五」計劃及美國總統大選於中長期有哪些投資啟示?
消費模式出現變化,可帶來甚麼投資機遇?
我們分享在科技投資方面如何為下一浪增長做好準備。
距離美國大選之日不足一月,我們先簡述所選何事,再精選五大範疇,窺探當中的投資啟示。
持久和靈活的投資策略是爭取收益的關鍵。
注視中國經濟復甦,捕捉股市長期贏家。
踏入2020年最後一季,洞悉債市的危與機。
探討證券化債券為投資組合帶來的潛在好處。
股市估值有何啟示?了解估值,或有助捕捉升市中的機遇。
隨著內地樓市復甦,以多元亞債策略把握內房債收益機遇。
了解債券信貸評級,發掘潛在收益機遇。
聯儲局調整政策框架,亞洲機遇何處尋?
透過積極管理貨幣配置,有助把握本幣債券機遇,盡顯亞債磅礴潛力。
美元走弱下有哪些投資機遇?
亞洲債市過去10年增長迅速,債券種類更見多元化,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們的投資經理與大家分享A股市場的最新觀點
低息環境下,亞債市場具備三大優勢,力爭收益機遇。
亞債市場於過去10年發展迅速,機遇處處但何處可尋?
零息時代下,中國債市中有哪些收益機遇?
在中國的長期結構性大趨勢下,哪些行業能在A股市場的競賽中脫穎而出?
提到中國債券,不妨考慮以下 3-2-1框架:三個市場特質、兩個投資重點,以及一套債券策略。
亞洲的結構性增長趨勢並未受疫情影響,部份趨勢更提速發展。
隨著尋求收益變得日益困難,投資者不妨考慮以中國債券爭取多元分散的收益機遇。
隨著市場復甦,致力優化股息收益機遇。
我們在本文分享了疫情緩和後,經濟復甦的三種情境假設。
隨著疫情緩和,經濟出現復甦跡象,及早部署把握債市中的投資機遇。
隨著流動性情況有所改善,我們的組合經理分享如何部署各種資產以爭取收益機遇。
美國科技行業可望受惠於疫情帶動的新趨勢。
我們的收益策略組合經理分享他如何不受新聞頭條所限,專注於長期投資前景。
消費升級、本土科技及醫療保健創新等中國長期結構性趨勢預期在疫情下將維持不變。
隨著尋求優質收益變得充滿挑戰,一個分散的多元資產收益方案或有助繼續擴大收益潛能。
配置多元分散的優質固定收益,有助建立具備強韌性的投資組合。
一個多元分散並偏向防守性的投資組合可望雙管齊下,增強組合強韌性和捕捉收益機遇。
我們認為疫情對亞洲科技產業鏈的中長期影響有限,而整體影響也是正面積極。
分散收益來源以駕馭不明朗市況。
投資於不同固定收益範疇,有助投資者在市況波動下爭取潛在收益機遇。
我們的多元資產方案投資組合經理與大家分享,在市場不確性下,如何重新配置組合以爭取潛在的收益機遇。
一個有長線視野的多元化投資組合,或可幫助投資者安然渡過市場的種種動盪時刻。
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發展,我們的投資專家與亞洲投資者分享四大關注重點。
疫情之下,投資中國的基本因素仍然穩健。
一年之計在於春,如何運用「利是錢」籌劃未來。
一個靈活的固定收益策略有助「食息一族」捕捉較高潛在收益,同時管理風險。
隨著經濟觸底反彈及衰退風險減弱,重新部署固定收益策略。
債券回報偏低或為長線投資者帶來挑戰。
除了政府債券或企業債券,固定收益也包括非傳統固定收益範疇。
證券化市場在過去十年再次獲得重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