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組合Q&A:亞太入息基金
在環球經濟放緩及中國重啟經濟下,撮要地分享我們的亞洲收益資產策略。
2022年9月 (2分鐘閱讀)
重點摘要:
在這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我們的投資團隊分享對中國股票中,三大短期焦點行業的看法。
我們相信採取積極、長期,以及由下而上的選股方式,有助識別優質的中國企業,並把握中國股票相關的投資機遇。
在監管政策與行業生態不斷變化下,我們相信一些可能受惠於經濟復甦的企業,可從盈利復甦或潛在的估值重估中展現出投資機會。
三大短期焦點行業1
1. 必需性消費
在原材料價格的急升下,不少消費型企業在2021年飽受利潤率收窄的困擾,導致盈利下降。
一如預期,我們留意到不少行業,包括調味品製造商及其他食品及餐飲製造商,其行業龍頭在接近2021年底時均宣布加價。這些企業的品牌實力,有助部分優質企業度過由原材料價格引起的通脹,並使盈利能力重回較高水平。因此,我們在2022年正尋找一些利潤率及盈利有復甦跡象的企業,特別是中下游的企業。
2. 房地產
由於房地產發展商從在中國在岸市場獲得資本的情況有所改善,再加上政府也放寬了購房限制,並延遲原定於2022年的擴大實施的房產稅試點計劃,因此中國房地產行業近期因而出現180度的好轉。
在這個行業中,我們偏好聚焦於本身具備結構推動因素的公司,例如物業管理公司、或家具、裝飾塗料等消費公司,它們正在於行業整合階段,故此與房地產周期的相關性較低。
3. 互聯網
經歷超過一年的監管調整,市場預期目前的政策重點,將由2021年的「政策公布」,轉為2022年的「政策實施」,因此,市場情緒的改善,將再次有利於市場對相關企業的估值重估。我們認為優質的互聯網公司,無論在營運及財務上均可保持穩健,長期增長前景樂觀。
總結
對於在岸和離岸中國股票,我們認為主動管理策略仍相當重要,而主要的潛在結構性增長機遇亦可望持續受到投資者認同。
憑著專注於公司基本面的實地研究,我們的投資專家結合由下而上的選股方法,以及結構性的投資主題,以捕捉具長期增長潛力的投資機遇。
僅供參考,根據本文件製作時之市況,該資訊不應被理解為任何要約、研究或投資建議。估計、預測及其他前瞻性陳述皆基於目前看法及預期,可能或不可能實現。僅供說明之用,並只用作表示可能發生之情況。由於估計、預測或其他前瞻性陳述的固有不確定性及風險,實際情況、結果或表現可能與已反映或預期情況出現重大分別。
分散投資並不保證投資回報,且不會消除損失之風險。
1. 僅供說明之用,建基於現時市況,並可不時變動。投資產品並不一定適合所有投資者。投資組合的實際配置視乎個別投資者情況及市場狀況而定。投資組合的風險管理程序包括致力監察及管理風險,但這並不意味低風險。
投資涉及風險。投資產品並非適合所有投資者。過往表現並非當前及未來業績的可靠指標。請參閱銷售文件所載詳情,包括風險因素。投資者應在投資前先徵詢專業顧問的意見。投資產品與定期存款並非類同,亦不適合作出比較。上述僅為本文件製作時之意見及觀點,可隨時變動,該資訊不應被視作或理解為任何投資建議。估計、假設及預測僅供說明之用,可能或不可能實現。本文件未經證監會審閱,由摩根基金(亞洲)有限公司刊發。
在環球經濟放緩及中國重啟經濟下,撮要地分享我們的亞洲收益資產策略。
我們藉此分享中國經濟重啟對亞洲股市的影響,以及推動區內長線增長的主要趨勢。
數碼教育塑造更方便的學習體驗,帶動嶄新增長機遇。
我們以靈活方法部署於固定收益市場。
收益投資除可捕捉投資機遇外,多元化的收益資產所創造的現金流亦可管理波幅。
在中國經濟重啟下,我們分享利好中國股票的重要主題。
我們會分享推動東協股票綻放機遇的重要投資主題。
我們深信亞洲派息股能展現豐碩機遇。
我們會分享如何在艱難時刻捕捉固定收益機遇。
不少政府債券孳息率已經有所上升,令它們有更多空間抵禦加息的影響。這個「空間」究竟有多大?
在目前的市況下,波幅持續高企,收益投資仍然至關重要。
我們相信在債券市場中,能找到兼顧質素與收益的機遇。
我們分享如何匯報氣候投資相關的風險及機遇。
我們分享2022年下半年對中國股票的展望和主要投資主題。
科技變革改變了診症方式──不論「望、聞、問、切」也因科技而變革,都產生了龐大市場機遇。
了解可持續基建如何帶動元宇宙和電動汽的發展。
新舊經濟交融,東協機遇蓄勢待發。
我們分享對可持續及傳統基建的看法。
我們與您分享城市化下如何帶動基建投資機遇。
我們與您分享五個有關氣候變遷的全球趨勢,以及其投資啟示。
自動駕駛汽車發展迅速,產生嶄新的投資機遇。
智慧城市運用數碼及傳訊創新科技,帶來嶄新經濟增長機遇。
亞洲不只是一個增長故事。了解亞洲股息如何再度成為焦點。
市況變幻莫測,我們與您並肩應對,分途力爭收益。
我們與您分享在整體投資組合中對可持續投資的看法。
加息在即,我們與您分享我們的收益部署。
跨越不同地區、資產類別及行業,建構分散多元的收益投資組合。
環球健康護理需求與日俱增,綻放增長機遇。
跨越傳統債券範疇,發掘潛在證券化資產機遇。
除了政府債券或企業債券,固定收益也包括非傳統固定收益範疇。
證券化市場在過去十年再次獲得重大發展。